学生也能教出好学生

摘 要:教师讲述,学生听讲的“传授与接受”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中学地理教学讲台,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带来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够的弊端。教育改革就是要打破师生之间的鸿沟,让学生既成为教学的对象,也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的“主、客”合一,实现学生与“老师”的角色转换,将学生老师制”引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将会推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学生老师制”;地理教学;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之间帮教助学的形式。他认为教师学生之间本无鸿沟,“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主张人人都是受教育者,“人人也能教人,觉人”。这就是陶先生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他倡导中小学生不仅要做学生,而且要力争去做“先生”,并且要教别的学生去做“先生”,最推崇的是要教促成自己的同学做“先生”。这里的“先生”无疑就是现在的老师了。促成全班学生都“会”当“老师”,而且“能”胜任“老师”。

初中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参与感强;受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启发,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如何运用学生老师制”,倡导“一生一师”“一生多师”“亦生亦师”,鼓励学生萌动教学热情,提高地理课堂学生主动学习,互助学习,师生合作互动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一、让学生“敢”做“老师”。

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欠佳,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人们传统观念总是归咎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方面的原因。而往往忽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认识不足与地理教学方法把握不当,地理教师呆板、抽象、空洞的讲述,学生枯燥、机械、重复的听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动力。笔者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了在讲到某些地理小知识时,试着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讲台来做“老师”,台下的同学出于好奇新鲜,带着看热闹的心理,更能集中注意力。看看“老师”教得怎么样,会不会出丑和闹笑话,就想着会出现诸如此类问题,并总想抓住“老师”的问题,如何予以更正,以便在自己上台讲解的时候,就可以避免同样问题的出现。慢慢地,耳濡目染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走上讲台,声音越来越响亮,语言越来越流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存在感。同时,对表现好的“老师”进行一定的口头奖励,比如在“每日之星好少年”那一栏大力宣传,不断促使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二、让学生“会”当“老师”。

中学传统的班级常规管理,午间与课外活动时间,一般都是让学生自行安排。而笔者作了尝试,在所教班级学生中遴选出一名“老师”,让他在中饭后、午休前与晚饭前、课外活动时间,来带领大家进行“休闲学习”,共同创建一个班级学习讨论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阅读地理探索。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休闲学习”效果意想不到的好。在学生老师制”学习讨论平台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确确实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于是,笔者倡导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争当“老师”。这种“老师”课外教学模式,在班级全体学生中得到了感情共鸣,让学生有了更多新奇感,同时也给学生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和平台。

三、让学生知道做好“老师”的诀窍。

在初步实施学生老师制”的过程中,发现选择适合的內容,是“老师”开展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根据新课程的教材内容,首先,选择切入点要小,内容不易过多过大。比如,一个例题,一个练习,一道探索题,一个基本的知识点等,这样才有利于“老师”的发挥,以小见大。其次,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还会发现:让学生讲台讲解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路。以往我们只重视学生能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而没有重视让其他学生也明了,所以成了单纯的回答问题。而“老师制”则要求我们更多关注“教”。

总之,我们觉得,让学生自己上课,可以锻炼上课的学生。通过他们的自行备课,培养他们自主查找资料、组织教案内容、语言表达和上台演讲的能力。听课的学生也比较好奇,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更高。

陶行知先生的“先生制”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大环境中,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具有可实施的价值。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老师制”,必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行之有效,更直接容易地被学生接受,使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在愉快“休闲”中得到传授与接受。

参考文献:

[1]孙德玉.试论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1987(4).

[2]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