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摘 要:本文在制度变迁的框架下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演进进行了分析,解释了不均衡国际金融体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说明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关键词:制度变迁国际金融体系;非均衡

一、制度变迁理论基本论述  制度变迁制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从深层次看,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制度变迁是在主导型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制度僵滞阶段经由创新阶段均衡阶段的发展。制度变迁存在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这也就是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二、国际金融体系演进的历史回顾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进具有制度变迁的属性,处于制度变迁的周期中,经历了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  (一) 金本位体系  在一战前,英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对金本位制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价格—现金流动机制”使得各国的国际收支很少发生严重失衡,这一阶段国际金融秩序是稳定的,处于“制度均衡阶段。在一战爆发的前几年,一些不发达国家的金本位制很难继续维持,因此当战争爆发时国际金本位制崩溃。一战后的金本位制实际上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本身即存在不稳定性。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该制度被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完全崩溃。一直到二战前,国际金融体系便一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一阶段,英国作为独占利益集团的统治力逐渐削弱,美国的实力不断增强,这一期间的国际金融体系处于制度僵滞阶段。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英美为首的44个国家以协定的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是英美两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争夺霸权的产物。美国凭借其超强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承担了 “初级行动团体”的角色。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至解体,可以分为“美元荒”—“美元灾”—美元危机三个阶段。在“美元荒”到“美元灾”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处于稳定状态,处于“制度均衡阶段。美元危机阶段反应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过程,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以及特里芬两难所揭示的体系的内在矛盾,使得原有的均衡逐渐被打破,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了瓦解的阶段,最终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换美元,各国纷纷放弃盯住美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  (三)牙买加体系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金融体系重新陷入了动荡的状态,最后经过多方的反复磋商,达成了一个共识,从此,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牙买加体系。事实上,牙买加体系是对已经形成的局面的一种承认,并没有对国际货币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因此也被称为“没有制度”的国际货币制度。正因为如此,这个体系有很大的缺陷,最主要的是其缺少稳定性,表现在汇率变动剧烈、国际收支调节收效不显著,大规模的国际资金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经常处于动荡不安中。现存的国际金融制度供给已经无法满足世界各国对金融制度的需求,国际金融进入了新一轮的“制度创新”阶段。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三、现行国际金融体系长期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时滞因素  国际金融制度均衡过程是多方权利与利益制衡的过程,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时滞。第一,因为制度中的成员过多,谈判成本非常高昂。在现行体系中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集团,发展中国家极力要求改革现有体系,而发达国家则会维护这种格局。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得改革处于僵滞的状态。第二,各个集团内部的成员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在这次讨论金融体系改革中各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所提出的改革方案不尽相同。  (二)路径依赖因素  国际金融制度的的变迁存在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自我强化机制体现为国际货币的使用存在规模经济。国际货币广泛使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规模。这种货币的主导地位一经确立,那么任何个人和群体单方面放弃使用这种货币都不符合自身利益。另外,重新建立新制度的成本高昂,因此最终会选择在现有制度的方向和路径上进行补救和创新,维护现有制度的运行。  回顾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可以发现,在一个体系濒临崩溃时,各个国家会积极设计出新的制度安排以维持该体系,即便该体系最终难以维持完全崩溃时,新的体系也总是带有旧体系的痕迹。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说,国际货币新制度的出现不仅要克服国际货币自我强化的影响,而且还要面对历史惯性的因素,可见这种变迁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 毕业论文   四、结语  制度变迁表现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周期,即“制度均衡阶段——制度僵滞阶段——制度创新阶段——制度均衡阶段”。制度变迁中存在时滞和路径依赖。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进具有制度变迁的属性,处于制度变迁的周期中,经历了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一战前的国际金本位体系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均衡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金融体系处于“制度僵滞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制度“创新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再次进入“制度僵滞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金融又进入新一轮的制度创新。  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呈现非均衡状态,而国际货币制度变迁遵循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这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时滞,存在收益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因此,非均衡国际金融体制将长期存在。参考文献:[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2]王晶.《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整——兼谈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不平等问题》,《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代写论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