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逆袭

胡万程。

对于老合肥人来说,记忆中的家乡并不大。

一条长江路贯穿城区,古城墙和南淝河共同围了个矩阵,八十多米的“地标”大钟楼,城里人都能望见。下班逛逛城隍庙,周末亲子逍遥津,小城的岁月静好,是“前浪”们的集体回忆。

但如今你打开手机地图,搜索“合肥市”,想要找到这片老城,就没那么简单了。你得动动两个指头,扩大、扩大、再扩大,才能找到这一片被环城公园包围的区域。

原因是,合肥变得太大了。

现在合肥的面积达11445平方千米,远超上海(6340平方千米)、南京(6587平方千米),比三镇合一的武汉(8569平方千米)也高出了一大截。

存在感不仅体现在面积上,更体现在知名度上。无论是城市舆论场上,公认全球增速最快的“黑马”;还是媒体政论节目中,主持人惊呼的“中国科技之都”;抑或是最近社交媒体上,半认真半调侃的大胆投资型政府,你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合肥变有名了。

这种正面向的名气提升,无形中增添了市民们的自信。“两个胖子”的灯谜一度让合肥人烦恼,觉得名字土,要求更名“庐州”的不在少数。但随着声名鹊起,这样的讨论不见了踪影。

如果仔细观察合肥发展的每个阶段,你就会发现: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爆发性成长为中部地区的强省城,逆袭合肥背后,是对产业培育的足够耐心,以及对技术趋势的敏锐捕捉。五十年后的“反哺”。

合肥崛起的故事,一般会从中科大的迁移讲起。

毕竟有了中科大,这所世界一流的以自然科学见长的高等学府,才有了合肥日后强大的科研基因,“科教名城”的故事也才讲得有底气。

关于迁移至合肥,已经有太多的文章,无需赘述,在此只谈一点。

并不像现在各地都抢着要学校,当时很多地方饭都吃不饱,接纳一所有上千学生的学校,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合肥当时雪中送炭,表示愿意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终于引凤筑巢。

坦白说,很长一段时间,中科大对于合肥,并未带来实际利益。中科大培养的优秀人才,合肥这座小城没科研机构,没高新企业,提供不了相应的工作岗位,人才大多数都流失了。

中科大也曾多次请求回迁北京,或者迁往上海、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然而国家出于教育资源平衡的角度考虑,始终没有同意。

直到后来,国家陆续帮助高等院校配备高级实验室,合肥又争取到了中科院研究所、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科研院所陆续来肥,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在基础科学上多有建树的中科大,直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才逐渐在人工智能、半导体制造、量子科技领域对合肥有了明显“反哺”。

2019年年初,全球创投研究机构 CBInsights发布的32家全球AI独角兽公司名单中,有10家就来自中国,其中4家创始人都是中科大人: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寒武纪创始人陈云霁和陈天石、云知声创始人黄伟。

此外,在奔向独角兽路上的创业公司中,的卢深视创始人户磊、肇观电子CEO冯歆鹏、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田第鸿也都是中科大校友。這些人始终能看到一个前辈的背影,刘庆峰,他创办的科大讯飞是AI领域最早登陆资本市场的。

可以说,这些原本是科学家的种子选手,赶上人工智能的风口,都跑出来创业了。科大的创业者,大多数理基础扎实,专业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由于科大系的良好口碑,融资起来也很顺利。中科大也曾多次请求回迁北京,或者迁往上海、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然而国家出于教育资源平衡的角度考虑,始终没有同意。

从初创公司到独角兽,这群创业者平均只用了三年多。AI似乎为他们找到了一条更好的自我价值实现之路,它很有挑战,且有钱赚。

再回过头来,看合肥的这波引凤操作,你很难说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至少在经济效益方面,合肥足足“等”了五十年。

这样的耐心,并不是谁都有。聚水,运来。

以往合肥在省内的存在感不高,一直是个不争的事实。

皖东地区受南京辐射,芜湖和马鞍山的GDP都不低。合肥虽为省会,却没有领头羊感觉。地域文化的客观影响下,安徽的“散装”仅次江苏,却又不像江苏各市的“各显神通”。省内人才大多输送去了江浙沪,成了他人的“嫁衣”。

群山无峰,缺少一个带动力强的核心城市,是安徽很长时间的痛点。

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后,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各省的省会凭借高行政等级,在资源争夺战中持续占优获得更强的集聚效应越发明显。集安徽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强市,让它既能成为省份的名片,又能带动相对较弱的皖北、皖西发展,省会合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011年,合肥“吞掉”半个巢湖,可看作是做大“强省会”的关键一步。借此机会,合肥城市面积扩张4000多平方千米,人口增加200多万,城市体量、人口规模终于全面向中西部强省会看齐。

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上,水为财运,聚水方能招财。相较于武汉、长沙、南昌这样的江城,合肥一直以来是缺水的。

吞并巢湖合肥变成了滨湖城市,紧接着省府也搬迁至滨湖新区,城市宣传语改为了“大湖名城”,一系列的行动中,你可以嗅到合肥对水是多么的渴望,对于纳入巢湖又有多么的欣喜。

巧合的是,合肥的“逆袭”名头,几乎也是从这个节点打响的。或许有些“玄学”,但有水后的合肥确实旺起来了。

合肥的底子在家电产业,也算最早的一张产业名片,得益于上海的产业转移,20世纪80年代开始,合肥家电产业初露头角,诞生了荣事达、美菱、天鹅等多个本土知名家电品牌。

相关热词搜索: 合肥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