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与思考

[摘要]我国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对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目前来看,曲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城市化已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新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发展模式粗放、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对城市化支持不够。

因此,要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建立新的城乡一体化机制,改革城市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区域经济;曲靖城市化      城市化一词源于英文urbanization,其词头ur—ban意为都市的、市镇的;其词尾ization由iz(e)+ation组成,表示行为的过程,意为“……化”。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学历来就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和一系列城市研究理论。

从中国的情况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少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并没有正面提出过“城市化”问题,也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上还比较落后。

对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尤其是处于省际交界地区的城市化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探索。

‘   曲靖是仅次于昆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地处云南东北部,毗邻贵州、四川、广西,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素有“人滇锁钥”之称,同时也是珠江的发源地,曲靖也因此被誉为珠江源头第一市。

其目标是在2020年左右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

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曲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试图找到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规律,并分析其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同时丰富目前我国西部省际边界地区城市化的研究。

一、曲靖城市化进程      曲靖城市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历程:一是建国以前的历史时期;——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以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到撤地设市以前;四是撤地设市以来。

(一)历史时期的曲靖——历史悠久。

开发较早   曲靖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南盘江流域就有人类足迹可寻。

3000—4000年前,曲靖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创造文明。

公元前280年,楚将庄踊率兵入滇,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史称“靡莫之属”。

秦始皇统一中国,修“五尺道”由四川宜宾至曲靖(史称建宁),将曲靖直接置于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彻底沟通了古滇国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建宁郡成为“西南夷”部落群中较早开发的区域。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拓“南中”,置益州郡,辖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漱(马龙)、因劳(陆良)诸县。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置都督于味县(曲靖),统管“南中”。

此时“南中”包括今云南全省及川南、黔西部分地域,曲靖至此成为全滇及川南、黔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灭爨,曲靖为拓东节度使所辖,云南的政治中心西移大理,结束了曲靖500余年的云南中心地位。

此后,宋大理国时期在曲靖设石城郡,统辖磨弥等10余部。

元、明、清历朝,先后置曲靖路、曲靖府、迤东道,一直是滇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这长达600余年的历史中,中原文化频频传人,官兵移民纷至沓来,宽广的土地被屯垦,南盘江流域村落密布,人口骤增,商市繁盛,为进一步开发滇东奠定了良好基础。

民国2年(1913年),废曲靖府,改南宁县为曲靖县。

民国37年(1948年),设第二区督察公署。

1949年底,曲靖全境解放,设曲靖专员公署。

此时,全市人口约186万,其中城镇人口不到2万人城市建城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

(二)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曲靖——徘徊发展   曲靖市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但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长期束缚,工农业发展裹足不前,城市建设比较落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靖市作为当时云南省管辖13个县的最大行政区划之一,却没有一座设市城市,就连原行政公署所在地的曲靖县城城关镇还是一座人口不过万人、建城区域面积只有1.52平方公里的小城。

1952年,曲靖市的非农业人口约9.31万人,占总人口的4.78%。

曲靖人民在政治上虽然当家作主,得到了解放,但经济上还一穷二白,生活上处于困难时期,城市建设难度较大,反映城市建设成就的各项指标值都很低,部分指标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1952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9.31万人,到1958年增长为29.8万人,可到1971年的13年中,非农业人口没有增加,反而年年减少,其中1961年至1964年减少得最厉害,1962年非农业人口只有14.94万人,约为1958年的一半,直到1978年,非农业人口才恢复到31.54万人

1952年,全市人均财政收入为5.7元,1965年为12.8元,1978年为25.1元,26年内只增长了4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2年为50.15元,1965年为121.07元,1978年为215.85元,26年内增长了4.3倍;工业总产值1952年为2206万元,1978年为66235万元,平均每年约增长1.1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952年为0.14元,1965年为2.8元,1978年为12.4元;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1952年为3万人,1978年为14.58万人,增长约4.8倍。

这一时期曲靖城市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在建国初期,由于没收了反动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曲靖建立起来了第一批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加,投资的重点为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从1958年开始的“***”和人民公社运动及“***”等运动,使得曲靖的工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大批城市人口回乡,非农业人口迅速减少;经济结构单一,财政税收来源少,用于城市建设等的投入少。

(三)改革开放以来至1997年撤地设市曲靖——快速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方针,像春风化雨,给停滞不前的城市建设带来了蓬勃生机。

1983年9月,县级曲靖市成立,标志着曲靖城市化开始起步,1994年2月,宣威又撤县设市,加快了城市化发展

到1997年底,全市城市建城区域面积约为81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为6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0.95%;人均财政收入301元,为1978年的8.2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41元,是1978年的15倍;工业总产值为140.9亿元,为1978年的16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为824.3元,是1978年的66倍;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约66.3万人,是1978年的4.5倍;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道路总长达到了303公里,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74.7万平方米,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2平方米;城市公交迅速发展,至1997年,全市公交营运线路网长达2000多公里,出租车2500多辆;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至1997年,全市已有园林绿地面积1224.5公顷。

公共绿地面积246公顷,绿化覆盖率14.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26平方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动了城市住房建设,据1984、1985年对曲靖城区等地房屋普查,人均居住面积只达到6.56平方米,还有相当人家是人均居住面积在2平方米以内的困难户和无房户,进入20世纪90年代,住房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走入正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1985年至1997年,全市完成市改建设投资8.3亿元,尤其是随着曲靖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