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地区藏族习俗与民居建筑分析

摘 要:藏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员。

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普遍的宗教信仰,藏族文化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藏族居民的生活、信仰习俗能够明确地反映藏文化藏族民居建筑更是其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

;本文拟通过对四川阿坝地区藏族习俗民居建筑的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藏族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族群。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藏族、民间习俗民居   1.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作为历史、民族、地域性的行为模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藏高原,缘着她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来的丧葬习俗当然也极具特色。

这里几乎存在布世界各民族的丧葬习俗——土葬、火葬、塔葬、天葬、水葬、崖葬、树葬、石棺葬、附寄葬等等。

每一葬俗都有其存在的特定时间、范围和意义.土葬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特别是塔葬,只有历世达赖、班禅及少数大活佛才享有金银灵塔之葬的殊荣。

普通俗人和贵族往往选择火葬,但在森林多的林芝等地区,一般老百姓也行火葬;水葬往往用于穷人、病死者、儿童等。

阿坝还有一种"石棺葬"文化

这种文化在今灌县以北,松藩以南的汶川、理县、茂县一带均有发现。

这些地区是我国西南"石棺葬"出土最早的地区,当时就已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密切注释。

"石棺葬"文化的出现,揭开了四川甘孜阿坝藏羌地区历史的新篇章。

小金纳月山、丹巴革什扎、巴底、巴旺、中路、金川等地均有石棺葬露出,但未正式发掘。

石棺葬"文化与后面将要提到的"高碉"文化的发展传播方向是一致的。

只是"石棺葬"文化因移俗而停止,延续时间短,并成为一种隐蔽文化而原封不动地被大自然保存下来,而"高碉"文化作为一种表露文化,一直随着当地民族的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而逐步发展,日趋成熟,直至今日,还残留在四川甘孜阿坝广大地区内。

2. 民居建筑   藏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帐篷和碉房,帐篷和碉房与游牧定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长距离、大范围游牧的地方,人们多用帐篷,而在定居地方则以碉房为主。

"高碉"建筑一直影响着阿坝地区民居建筑的体系和基本形态,是至今还存在着的历史化石标本。

2.1"高碉"的分布、形状及其作用   "高碉"的分布在甘孜阿坝地区十分广泛。

高碉的东部起点,今可见的在阿坝藏羌自治州境内,以氓江为界。

自岷江以西,多碉楼建筑,而且愈西则碉楼建筑愈多,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丹巴,则碉楼按成群。

其南部至康定、九龙、荣得,西部至巴塘、白玉,北部至甘孜、德格。

就水系而言,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皆有。

就生产区划而言,农区牧区都有。

除此而外,在甘肃境内,曾有过三角"高碉",在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也有类似的建筑

如果以"高碉"的修建者和使用范围来分类,大致可以归结为家调和寨碉两类。

家碉,即一户或几户友好邻居,或几家近血统亲属,为了自身的安全,而紧靠住房附近建造的碉。

JHo埃德加在《华西边疆研究会日志—一金川群体部落成份》一文中这样描述道:"他们有的人把自己刷得洁白的房舍修建在高七十五?盏揭话傥迨??盏乃?楼下……"[4]这里说的塔楼就是家调。

在大小金川地区过去还有一种风俗:凡本地人,家里生下男孩后,就得开始备石取泥。

筹建高碉,倘若男孩长大成人,家碉还没有修好,就别想娶到媳妇。

这至少可以说明家调在人们主活中的重要性。

寨碉,是指一个部落或一个土司管辖的自然村落,或几个相邻的自然村落,为了抗击外来的武力进攻,由部落首领或土司头人组织所属臣民建造的碉,它包括哨碉和战碉两种。

哨碉往往修建在视野十分开阔和地形极其险要的地方,作为嘹望和警戒用,一发现紧急情况,立即以烽火为号。

因为它只是作警戒用,所以修得比较小,作战性能较战调差一些。

战碉则又高又大,门开得特别高,它不仅能容纳守卫的人和大量的石块、箭簇等武器,粮食、柴、草、水也要储备其中,村里的老弱妇孺和性畜都能藏在里面,能够凭此调进行较长时期的抵抗。

2.2阿坝民居的特点   (1)在康定营管区,有为数极少的建筑,它的形式是,前面是与一般居住建筑相同的布局,或二层,或三层。

使是,在居宅的后半部将砌体加高,使其突出部分更加具碉型,这个部份与居室是整体相连的,宅比居室高出一倍半到两倍,其通道是从居室的平顶而上,用独木梯攀登,门一般高出手顶三米左右。

平时这个突出部分只是用来储备粮草用,遇到紧急情况,主人们才将它们用来藏身和防卫。

(2)无论是阿坝州的嘉城地区,还是甘孜川康南、康北、康东地区,在许多藏房的平顶上均有一些小设施:一是修在正面角上的人们熟知的"松科",它是因为藏族信仰喇嘛教的缘故,用来放吉祥烟的。

在后面角上还修有一个长宽约六十公分,高约一米,上面插着嘛呢经幡的小砌体,当地人们称之为"色可尔",以表示其祖先曾经在这个部位上。

恰是建"碉‘的部位。

因为高调对于单户人书说,工程量过大,难以承担,加之居室部分后来经过多年的改进,已经具备足够的防卸性能己不必建碉。

为不忘先祖,故以简单的形式作为纪念。

(3)藏族对"高碉"的称乎大概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宗",最早的含义即是指"高碉",即是堡垒之意。

后来引伸出县的专称(指县级行政区域治所名),例如得荣县叫得荣宗,炉霍县叫章谷宗。

任乃强先生认为"羌人谓乱石砌成之碉楼为‘宗‘"。

还阐述了它的创造者是钟羌人,故名"钟",这个"钟"与藏文中的"宗"有什么联系呢?是否同出一辙,均为古羌语译音?目前在没有充分依据的情况下,尚难以断定。

3.结论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对于阿坝地区来说,藏文化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

以自然崇拜为主的民间信仰崇拜是阿坝藏民的主要信仰,在阿坝少数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天葬、土葬的习俗,高碉这一建筑形式是阿坝地区的"活化石",反映了该地藏传佛教的发展历程。

同时阿坝地区的藏文化经过长时间与汉文化的整合,经过交流、吸收和选择,最后使适宜的部分融合于藏民族固有文化之中,成为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使得阿坝地区的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3   [2] 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3).   [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M].1933.   [4] JH?埃德加.华西边疆研究会日志—一金川群体部落成份.[J]社会学研究.2005(7)   作者简介:李放(1988—),男,四川资阳,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