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发生量预测预报与防治

大豆是我县栽培的主要油料作物,大豆食心虫的为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县有大豆栽培的区域均有大豆食心虫发生

通过对2014年大豆食心虫中等偏重发生情况原因的计算分析,预计2015年我县大豆食心虫总体上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虫源基数高的县(市)将偏重发生

一、 大豆食心虫发生量预测预报  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等,属鳞翅目,小卷蛾科。

它食性单一,寄生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为害大豆,是黑龙江省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以幼虫钻入豆英内蛀食豆粒。

常年虫食率约为10~20%(减产约4~10%),严重时可达30~40%(减产14~18%),而且影响大豆的品质,降低等级。

大豆食心虫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峨腹末较尖:卵长约0.5毫米,扁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黄色或橘红色,孵化前变为紫黑色: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5~7毫米,长纺锤形,红褐或黄揭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土茧长7.5~9毫米,长椭圆形,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而成。

大豆食心虫发生范围 大豆食心虫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塞上豆粒,也可寄生在野大豆和苦参上。

由于去年秋季气象条件致使幼虫脱荚略早于常年,虫源基数属偏高,且越冬幼虫发育质量较好。

我县近几年由于连作及气候等原因,大豆食心虫为害加重。

其中大豆食心虫中等偏重发生面积占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的60%,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的55%,占种植面积的40%。

食率发生分布较均衡,各地虫食率差异不显著。

幼虫冬后存活率略高于常年,地区间差异较大。

由于去年秋季气温高、雨水少有利于大豆食心虫虫体发育,加之冬季没有极端寒冷天气出现,有利于大豆食心虫越冬

综上分析,预计今年我县的大豆食心虫将达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地区间越冬基数、幼虫冬后存活率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发生程度将呈不均衡特点。

若8月上旬幼虫羽化盛期无大、暴雨天气,基数较高的县(市)将达到偏重发生程度。

各地要加强田间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应适时组织防治

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过去研究结果,选取与害虫发生轻重密切相关的3个因素作为预报因子,即单位面积脱荚孔数(个/平方米)为X1(通过虫食率换算而得);脱荚越冬期(上年9、10月份)降水量为X2;化蛹羽化期(当年7月份)降水量为X3;虫食率为y。

统计运算及建立回归预测数学方程式,通过检验结果看出,历史符合率在95%以上。

因此应用此预报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报,比经验预报简便、准确性高。

由此可见利用预测成虫发生量的因子作为预测虫食率预报要素是可行的。

二、大豆食心虫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种植抗虫或耐虫大豆品种。

尽量选无荚毛和荚毛弯曲、木质隔离层结构好、入荚死亡率高的大豆品种。

在当地合法的种子销售部门选购适合本区域种植的大豆种。

合理轮作,增加虫源地中耕次数。

应尽可能避免重茬,特别是在化蛹(八月初)和羽化期(八月中旬)增加铲趟,可减少羽化,减轻为害。

翻耕豆茬地。

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秋耙,可破坏幼虫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死亡率。

2、药剂防治  于8月初至8月20日成虫盛发期期间,日落前在田间见到成虫成团飞舞为成虫盛发期,此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大豆封垄好的情况下,可用敌敌畏熏蒸。

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间作地用药量适当增大),将高粱或玉米秆切成20厘米长段为载体,一端去皮留穰沾药,吸足药液制成药棒,将药棒未浸药的一端插在豆田内,每200根浸沾一斤原药,每亩约用40—50根药秸,每隔5—6垄插一行,每隔6米插一根。

要注意敌敌畏对高粱有药害,高梁间种大豆地不宜采用,距高粱20米以内的豆田内不能施用。

此种方法防效可达90%以上。

封垄不好时可用菊酯类等药剂喷雾防治

在蛾峰期适时用药,每亩用2.5%溴氰菊酯75毫升加水12倍在成虫盛发期和成虫打团飞后56天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或用2%杀螟松粉剂、1.5%甲基1605粉剂喷雾,每每亩23公斤;或每亩用25%辉丰快克乳油20—30毫升,或25%快杀灵乳油20—30毫升,或2.5%功夫乳油2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每亩20—3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雾,喷药时要注意雨天对药效的影响。

3.生物防治  主要利用螟黄赤眼蜂和白僵菌进行防治

在8月上旬成虫产卵盛期放赤眼蜂一次,每亩米放1万头蜂,5天后第二次放蜂,每亩放1万头蜂。

释放方法:首先要按照放蜂量、放蜂点数及有效赤眼蜂头数,将赤眼蜂成品蜂卡撕成小块,用针线别(缝)在放蜂点大豆植株杆上部。

在8月末大豆食心虫幼虫脱荚入土前,用白僵菌菌土防治幼虫

方法是将每克含30亿活孢子的白僵菌菌粉按2:50的比例配置成菌土,洒入田间或垄台上,使幼虫被白僵菌菌丝侵染而死亡。

(作者单位:157600 黑龙江省林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