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会议纪要

[摘要]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办。

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加深了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推动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发展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 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

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桂林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 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主持。

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旅游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旅游研究的朋友”。

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

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

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

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

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

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 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

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

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

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

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

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研究,约旦学者JihadAbu—Ali和Shatha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

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