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会战 无问西东 [冯玉祥鄂西抗日前线督察记]

1939年春天,杰出的爱国将领冯玉祥在重庆沙坪坝陈家桥镇购买了一幢晚清普通民居,亲自将它命名为“抗倭庐”,表明主人抗日到底的意志。

就在他由南京辗转到陪都重庆刚建起这个新家园不久,他决定去鄂西宜昌抗日前线

一贯主张坚决抗日冯玉祥,虽然所任职务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实际上只是一名负责督练部队的督导长官。

他全然不计较这些,而是极其关注眼下的局势:1937年“八一三”淞沪之战,中国军队失利,上海、南京落人日寇手中。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武汉,正逼近宜昌,威胁着大后方重庆。

目睹祖国国土大片沦丧,亿万同胞正遭受日寇的蹂躏,冯玉祥面对为他此行担忧的家人和行伍朋友,斩钉截铁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敌人已经打到我们眼皮下来了,我即便什么官都不是,也必须到前线去!”1939年3月31日,他毅然告别“抗倭庐”,在重庆登上民熙轮,不顾日机频频窜扰轰炸,向宜昌进发。

船在途中,冯将军给正在昆明求学的儿子冯洪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国事本来不甚好……如果人人振作精神来,事事实干实说下去,我们一定能把日本鬼子打出中国去,我们的民族一定能得到解放,一定能得到独立与自由。

”“我们在敌人的飞机炸弹之下,活的都好。

只盼你……不要做你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事,救国是大众的,人人都应努力。

”   4月4日,冯玉祥到达鄂西抗日前线宜昌,他以“实干实说”的风格出现在宜昌军民面前,开始了督练抗战部队、视察江防工事的活动。

亲民爱兵 团结抗日      此时的宜昌,笼罩在极紧张的气氛中。

抗日的各方兵力在这里集结,整编的、整训的、驻守的、过境的部队多达十几万人。

宜昌不仅是拱卫战时首都重庆的前沿阵地,也成了训练、输送抗日兵力的军训基地。

冯玉祥在此紧要时刻,来到前线官兵之中,驻在宜昌城长江南岸的大桥边、刘家湾、响铃口等农村民房,面对面对185师及其他几支部队开展督导训练工作。

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冯玉祥,初进刘家湾时,腰扣皮带,脚登草鞋,着一身旧军装,拒绝了前呼后拥的欢迎,村民和士兵误以为是一个“伙头军”。

过了几天,人们发现卫兵向他敬礼,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冯玉祥将军。

为了他的安全,当地驻军在交通要道设下岗哨,盘查过路的人,冯玉祥知道后,立即叫来部队的负责人指出:“真正的坏人、奸细不会大明大白地通过岗哨,设这些岗哨只是给老百姓造成不方便,赶快撤掉!”第二天,这些岗哨撤了,行人畅通,无不称便。

“民为国之本、军之魂。

冯玉祥这样讲,更以亲民爱民的示范教导官兵。

他在刘家湾访问农民,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军,恶又恶,腰里系根棕索索,进门就要吃馍馍,没有馍馍就端锅。

”往年住在这里的国军,经常到老百姓家拉夫逼粮,拖草拿莱,名声不好。

于是,他多次召开有部队军官、地方乡保甲长、农民代表参加的会议,经过商定,军地双方派代表正式建立了“军民合作站”。

从此,凡部队需要的东西,或公平摊派,或公买公卖,军队不再随便向民众索取,地方也不再借故推拖。

部队住房,看民房大小分配,家具有借有还,损坏的照价赔偿。

有一次,185师散住在一个小湾子里的一个连,随便上山牵了农民的牛,用来过河买菜,驮运给养,户主再三要牛,连部不还。

冯将军知道后,立即请师长去该连,命令连长牵着牛还给了户主。

第二天,连里又派一士兵扛着一袋粮食送去,说:“这是给牛补来的饲料。

”户主再三不收,士兵说:“这是冯将军的命令,不收不行!”户主一听说冯将军都过问这事,才收下粮食。

为了解百姓对部队的意见,冯将军常到刘家湾附近一家茶馆小坐,同农民聊天,但不要老板泡茶。

开始人们有些拘束,后来人熟了,向他反映:有的连借用农民锅灶时间太长,有的部队买菜把价格压得太低,有的部队住百姓房子过多等等。

他将这些问题一一记下,带回去督令有关方面认真解决。

冯将军每次离开茶馆时,虽然没有泡茶,却将茶钱放在桌子上。

老板不收,他解释道:“虽没喝茶,占了座位,也得给钱。

”   冯玉祥不仅从这些“小事”上身体力行,诱导官兵,还倡导军民联谊活动,融恰军民关系。

有一天,他督饬185师及荆宜师管区部队开了个军民联欢会。

依据冯将军的指示,凡到会老人,都安排有扶手的坐椅;走路不方便的老人,派轿夫抬来。

小孩坐第一排,老人坐第二排,一般民众坐第三排,官兵在最后一排。

大会上,冯将军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开这个军民联欢大会,也是我们部队对大桥边父老兄弟姊妹的一次感谢大会。

我们住在这里,占用民房,拖用家具,还征用夫粮、蔬菜,给地方带来不少困难,少数单位违反军纪,有损军民合作,这是很不应该的……现在,希望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打败日寇,收复大好河山。

我们坚决反对对内压迫,对外投降的人,捉到汉奸,一定严办!”他演讲后,军民演出许多抗战的节目,全场出现军爱民、民拥军的热潮。

冯玉祥把民众尊为衣食父母,爱兵也情深意笃,为官兵做出表率。

每次下连队,遇见士兵开饭,他就凑拢去,同士兵蹲在一起,拿筷子尝尝莱做的好不好,同司务长聊如何改善伙食。

每次到江防工事视察,他总要摸一摸哨兵的衣服,看是否穿得太单薄。

有一天,他在田埂上散步时,听见营房里传来哀叫声,便循声而去,见一个连长正在抽打逃兵。

冯玉祥责问连长:“你只知道打逃兵,就不问问他为什么逃走?”他一问,才知道这名士兵家里父母年老重病,无人照料。

由于冯将军的干预,这个兵才免于一死。

冯玉祥从此事下手,令驻宜各部队“废止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的腐旧习气”。

有一天,冯玉祥去韩家坝看军队操练,身后跟着一群衣着笔挺、马靴发亮的军官。

走到一条小河边,军官们请冯将军等一等,去叫士兵来背他过河。

哪知,冯将军冷眼向他们瞟了一下,将鞋子一脱,打起亦脚,趟水过了河。

军官们无奈,都连忙脱下靴子提着,趟水过去。

丘八诗”篇 周公赞赏      中国诗歌界人士知道:出身寒门、只读过一年牢三个月私塾的冯玉祥,一生写诗1400首左右,他自谦这些诗是“丘八诗”。

丘八二字就是“兵,”,即大兵的诗。

这些诗,大都是有关抗日和反映劳苦大众民情民俗的,周恩来抗日时期在重庆批称赞“丘八诗为先生所倡,兴会洲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冯玉祥此次到鄂西宜昌抗日前线督导视察,也正是他在前沿阵地创作“丘八诗”的高峰,不少的诗句深深印在三峡宜昌百姓的心上。

大桥边的老农肖志安回忆:冯玉祥驻在此地时,每过些时,要请当地乡保人员、驻军代表和农民代表相聚,谈抗日事,吃“和气宴”。

其实他每次的“宴请”,都是豆芽、南瓜、茄子等,凑足四菜一汤,一切从俭。

有一回,冯玉祥即席念出他的“丘八诗”:“咱家请客,多钱不花,四菜一汤,茄子南瓜,淡饭粗茶,豆腐豆芽,艰苦抗倭,责任重大,我们的‘新生活’,就是不奢华。

”在座的人们被冯将军的诗吟感染,你一句我一句应合道:“豆腐豆芽,营养不羞,茄子南瓜,胜过鱼虾,冯将军的招待,顶呱呱,顶呱呱!”   有一天,冯玉祥宜昌城视察江防工事,走到大南门城楼前,日机低空盘旋,正寻找目标轰炸。

他却不惧怕日机的嚣张,谢绝随从人员作暂时隐蔽的劝告,径直登上城楼,观看宜昌人祭祀关公修建的春秋阁。

当天晚间,他挥笔写下了《春秋阁》诗:“春秋阁上读春秋,关公旧舍已不留,后人建阁表崇慕,大忠大皋万古流。

我为抗倭到此地,注目江水思贤侯,盼我同胞矢忠勇,效法先贤报国仇。

”   4月18由,冯玉祥来到宜昌学院街小学。

驻宜部分官兵和全体师生集合在操场上,听冯玉祥将军作鼓舞人心的演讲。

演讲中,他问大家:“鬼子飞机来下蛋,你们怕不怕?”大家齐答:“不怕!”他们着说:“有什么可怕的!你们说天上鸟多还是飞机多?”大家齐答:“当然鸟比飞机多得多。

”他说:“既然是鸟多,那么,鸟屎为什么没有掉到你们头上?”一时间,他的问话引起全场大笑。

翌日,冯玉祥就这次演讲会写了一首《四月十八日午后纪事》诗,诗句是:“四月十八日,午后五点钟,践约去讲演,特赴宜昌城。

地点在某小学内,简单朴实一席棚。

到者军政各机关,还有士兵和民众。

讲题不外抗倭贼,先说问候分两层:一代政府问劳苦,一代统帅问安宁;再读抗战十问答,听者热泪流不停。

举敌消息三十条,都是崩溃之兆征。

我军杀敌是怎样,英勇奋发亦证明。

两方比较谁将胜,大家快快来效忠。

最后说一亲见事,要请大家评一评:街头警察性暴躁,枪把打人太无情,我们都是民公仆,真正主人是百姓!仆人若把主人欺,羞了自己辱革命,六千万鬼来欺我,四万五千万人尚未胜,试问原因在何处?都因民吏轻民众。

我们若要打胜仗,从今须爱主人翁,确尽公仆之职责,腐旧习气铲除净。

散会已是六点半,访看张石诸先生,买肉包来买元宵,且学乡老把客请;蘅青先生吃元宵,他说外熟里面生。

我吃三枚就停箸,车中渐觉腹内疼。

天雨泥泞如油滑,路窄汽车甚难行,时时不慎把道横,三十多人推不动。

推不动,不能行,只得下车赶路径;东一扭,西一歪,未曾跌倒真侥幸,生的元宵全消化,却是筋腿甚酸疼。

酸疼为抗日,快乐在心中。

只要打走、8本鬼,情愿牺牲我性命。

为子孙,为祖宗,为国家,为大公,谁还管他酸与疼!”   四月末,冯玉祥来到鄂西宜昌抗日前沿开展部队督练与江防视察将近一个月了。

此时,他不忍告别正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土们,在行将离开宜昌前,冒着敌人的炮火,专程去距日军更近的沙市,视察江防工事,部署督练军队的事宜。

当他乘坐的轮船从沙市返程,开往重庆时,船到巴东,他却牵挂起督练九十四军的事,又从巴东返回宜昌,直奔九十四军部署督练事项。

然而,诚如他的日记记载的:“委座之整编命令是至四月底完毕,故得回重庆报告”。

他不得不坐着轮船,人三峡,溯江而上。

此时,他的心情极为复杂而沉重。

伴随着轮船闯过三峡道道险滩的激烈涛声,他忧国忧民的“丘八诗”,一句句、一首首,在纸上流淌。

船过香溪,他在《过昭君墓》诗中疾呼:“民族不武,受尽屈辱;国不备战,殃及妇孺”。

船过秭归,他在《过秭归城》诗中颂扬屈原和他姐姐女�忠贞爱国,呼唤人们“为救民族之危亡,要学他们义和忠,要拼命,要牺牲。

”船过屈原沱,他站在船舷边,仔细观看唐代修建的屈原庙、屈原墓,热血沸腾,于是在《过屈原墓》诗中写道:“屈原!屈原1你是忠良,你是圣贤!楚国出了败类,国步天天艰难。

你屡次上书忠告,无奈他们不听谠言!至终你竟怀沙投江,将生命殉了你的心愿。

今天全民族正在抗日,国家正在起死回生的关键,我因公路过你的坟墓,想去祭你而又不得下船。

我敬佩你的忠肝义胆,我学你的勇往直前,愿把你的精神加以积极性的发挥,决心把我整个身心向民族奉献!”   船过泄滩,冯玉祥得知为阻击日机日舰进犯四川,有一高射炮连和一支水雷部队隐蔽在附近的杨家沱、蟒蛇寨,他特地上岸去视察阵地工事,过问士兵的疾苦。

当他看见一些刚补充的新兵衣衫褴缕,未来得及穿上军装;部队的伙食很差,给养跟不上,他一一记下,准备回重庆报告。

在向官兵讲演时,他深知此时的前方将士最需要的是斗志,因此,他脱口咏诵一首“丘八诗”:“不怕苦,不讲阔,不怕鬼,不怕倭。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矢志不移,誓死抗倭

”当时在此阵地当过兵的张玉泉、余习波二位老人,解放后多次讲起冯将军演讲时即兴咏诵的这些诗句。

这次,冯玉祥鄂西抗日前线紧张的督练和视察工作将近一个月,现场创作“丘八诗”多达50余首。

这些诗彰显着一个杰出的爱国将领“抗倭到底”的浩然正气。

三峡题刻 气壮山河      如今,人们游三峡,还可以从江边几处岩壁上,观看到冯玉祥将军当年在鄂西宜昌抗日前线留下的几副题刻,字字句句义撼人心,气壮山河。

1939年4月4日,冯将军乘轮抵达宜昌城西郊的三游洞。

因为武汉失守后,湖北省政府迁至宜昌,不久又迁恩施,但在三游洞设有省政府办事处。

冯将军一到此地,便下船人洞拜会省主席严立三及张难先、石瑛等要员。

在拜会中,他听说2、3月以来,日机加紧对宜昌狂轰滥炸,城内死伤居民达千余人;在洞口外,他望着大批的难民正乘船西去,此情此景激起他对日寇的满腔怒火。

于是,挥笔题写丁一幅字,请省府官员派人为他刻在了洞口岩壁上,他的题刻是:   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 冯玉祥   这幅摩崖题刻高55厘米、宽220厘米,隶书,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三游洞的岩壁上。

题刻一问世,就激发起宜昌军民的抗日斗志。

当时刚迁到西陵峡乐天溪的宜昌学院街小学师生,每天晚会要举行“抗日十问”的问答,其中,还有冯将军这幅题刻的一问:“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值班人间后,众师生答道:“日本鬼子!”值班人又问:“是谁侵占了我们的东北、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众师生回答:“日本鬼子!”师生们在这一问一答中激发起抗战到底的意志,纷纷自觉地为前线将士写慰问信,做军鞋军袜,捐慰劳品。

是年4月29日,冯五祥在鄂西抗日前线督察完毕乘轮返程途中,到达奉节。

船靠岸后,58岁的他,踏着几百步石阶,一股劲登上白帝城。

他俯瞰三峡人口的夔门雄姿,放眼夔门南岸斧劈般的高峻悬崖――粉壁墙,心潮激荡,于是挥毫写下八个大宇:   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   二十八年五月纪念 冯玉祥   八个大字自从当年刻在粉壁墙以后,就为雄奇险峻的三峡凭添几分威严,给过往三峡的军民同胞增添几分壮志。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八个字如同岁月老人,谆谆告诫着人们:勿忘国耻,卫我中华,坚决消灭一切来犯的侵略者!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

1945年8月10日,冯玉祥终于在他的“抗倭庐”里惊喜地得到了一个信息:当天,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

是日深夜,蒋介石给驻守宜昌的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密电:以一个军监视宜昌、沙市之敌,以四个军向武汉挺进,分别解除日军武装,随后,六战区主持武汉地区日军投降事宜。

冯玉祥听到这里,一颗报国的赤胆忠心早已飞到了他抗日奔波过的宜、沙前线

1946年5月,他重走鄂西三峡抗战重地的心愿终于成为现实。

此时,他偕夫人李德全乘船告别重庆,还都南京。

当东下的轮船经过夔门,他凭栏眺望,抗日时期他题刻在粉壁墙上的八个大字,仍历历在目。

睹字思昔,他禁不住在夔门稍事停留,欣然创作了一首“丘八诗”,挨着那八个大字刻在了粉笔墙上。

这幅题刻是:   打出夔巫去,驱逐小倭寇。

我曾题此语,刻在崖上头。

胜利还都日,此愿果已酬。

仍需共争取,和平与自由。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乘民联轮离渝还都再过奉节题此以纪念   巢县 冯玉祥 题   冯玉祥留在三峡的几幅题刻,将近60年来一直闪耀在三峡奇峰幽峡,镌刻在千万同胞的心中。

它激励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

我们仍应继续努力,争取和平与自由!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