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共享的信息质量管理

相关合集:质量管理论文。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改革。

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特殊性,以及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共享中的信息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前言。

网络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纳人到一个有组织网络中,使众多信息网络营造一种信息共享氛围,经过有序管理网络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给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在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良好管理和有效保存,信息质量(InformationQuality,IQ)越高、内容越丰富,共享程度就越髙,信息精品越多,人们从中捕捉到的信息灵感就越多,信息交流就越活跃,决策失误就越少。可以说,信息质量网络信息共享发展的前提,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髙效等实质问题,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价值。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既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信息质量问题,也不同于物理产品质量问题,其信息质量管理质量特征质量控制方式都和传统质量管理完全不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也相应要求具有新的质量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

2.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信息质量控制的变化特点。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IQ问题已突破过去的技术层面的IQ问题,表现了信息质量的社会属性特征,其内涵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网络性”、“问题性”和“社会性”,是三者的“综合性”。“网络性”是指所有网络信息质量问题的发生都与网络本身产生着某种关联性,是在网络共享环境中产生的;“问题性”是指共享信息存在着内在结构的缺失,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并具有“原发性”、“紊乱性”和“破坏性”;“社会性”是指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结果均具有社会特征;“综合性”是指IQ问题的整体解决办法具有系统综合性,也说明它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其信息质量控制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2.1时空虚拟化、控制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适用。

传统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在时间、空间和约束边界相对确定的系统中进行有秩序的管理控制,确定系统质量控制的范围是哪些、控制程序从何时、何处环节进行等等。对IQ问题可以通过追溯发生问题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来追踪1Q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则是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时间成为可逆性的、可随意前后调整了的;而且空间的无限开放性与不确定性使得无法准确确定每个信息数据可能贮存位置,时间和空间已不能成为IQ问题可追溯性的一个可靠依据。这使得传统“盯梢”式的质量控制将因为找不到质量控制的边界与时序而失控,呈现一种控制措施和实际现状的“背离现象”。

2.2IQ问题传播的实时性、快速扩散性造成IQM的难度加大。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影响,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易变动、难以追溯根源等特点,也使得传统质量控制作为“结果式控制”而非“预防式控制”的无法适用。除了产生“garbageinandgarbageout”的问题外,也会由于信息质量控制的乏力出现“Goodin,butgarbageout问题,即:即使输人髙质量信息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也将会产出低劣的信息产品,而且网络IQ问题产生损失是巨大的,所进行数据修复等质量补救措施的成本更大,使得IQM的难度加大。

2.3共享空间的虚拟化,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

传统质量控制是能够界定质量管理角色,且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下,不仅存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还有信息管理者三个角色,而且同一个人在同一交换中可以轻易地兼具提供者与使用者的身份,实际上,网络共享环境中三者在互动过程中很难区分角色,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容易出现质量管理职能和角色的缺位、错位情况,进一步影响质量维护、改进的责任分配、动力激励等,造成IQM难度加大。

2.4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M变成一个“多中心”网络控制模式。

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大多以系统内明确相互关系和控制结构为条件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以质量控制部门为中心开展质量控制活动,而网络共享环境则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每个共享组织都与周围建立共享联盟,甚至一个组织可以和多个组织同时构建不同的共享系统,其IQM不再是具有质量控制中心的管理机制,其运作和管理更多地靠网络环境的宏观调控以及网络共享中各个组织内部自我管理与松散的共享联盟来共同维系。

2.5网络共享环境中的质量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变化。

在成熟的传统质量管理体系中,控制对象具有相对稳定性,控制目标一致,控制手段较固定,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信息质量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流动性与控制领域局限性的矛盾、控制目的的一致性与控制理念多样性的矛盾等原因使得人们对“控制”的理解、对“控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对“控制”标准的设定也一定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意味着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控制中需要采取更多的质量约束要素,并根据每一个具体“场景”不同,筛选不同组合的质量约束要素。

总之,传统质量管理方法在网络信息共享下已不能完全适用,在网络共享环境下需要新的信息质量管理思路、质量管理办法和措施。这其中,首先就需要对共享信息质量特征有所认识,才能为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探索。

3.网络共享环境信息(数据)的质量认识。

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除了具有一般信息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特征(如:共享性、非排他性、原始性、动态性、分散性和时效性等)。尽管它和物理产品生产中的其它资源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物理资源的特有属性,如表1所示,

可见,信息质量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般地,对信息自然属性的质量是比较明确的,即信息的生产者对信息的适用性、可靠性、新颖性、研究性、完全性、经济性等客观性能可以通过诸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合同等加以约定。这样所提供的信息如果在自然属性上有一般质量缺陷(例如:信息在某些环节上如数据格式质量或者使用说明不符合要求,不足以影响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和严重质量缺陷(如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信息的来源错误等)较容易判断。

信息的社会属性一般难以统一确定,常指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程度。对涉及内容方面质量及缺陷程度较难准确判定。在此方面的一些质量特征也很难进行直接测量,例如:Wang等人给出“准确性”作为固有特性之一,不能够直接测量,而必须借用其它“代用特性”来测量?4];而且,信息不像物理产品那样具有质量特征的反面对称性,如“及时性”很难有对立面[5]。这使得对信息质量控制方面也有不同。传统的物理产品质量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产品质量特征的对立面特征(如质量缺陷)进行识别、把握,即通过质检员的检验,控制不合格产品的通过。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的生产过程中,这不仅因为信息的一些质量特征难以测量,而且这个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信息生产中,通过雇佣大量的质检员以防止把有缺陷的产品发送给用户。这样的系统会使组织付出高昂的信息质量控制成本,如数据审核人员从抽样数据中,测试录人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就像质检员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检查产成品质量一样,其代价昂贵且效率低下,而且审核人员在这个过程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会发生新的错误。

—些专业人员在数据管理上的研究和实践上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验:预防质量缺陷比修理质量缺陷花费要低,“阻止错误数据发生的成本仅是修正产生的错误数据成本的1/10”。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把信息总成本降到最低,对信息质量控制必须注重差错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检查。

在目前国内外在信息质量管理研究中普遍缺少统一的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应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信息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的专业标准情况下(如类似制造业的IS09000等),有专家认为可以把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可以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管理信息质量,Wang教授等人认为将信息看成产品,尽管物理产品信息产品不同,但从质量特征来看,将不影响分析的正确性。这个质量特征就是“Fitnessforintendeduse”,即“适合于有目的的使用”或者是“满足或超越用户期望”。目前,这一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各领域对信息(数据)质量解决中。

从适用范围看,将信息看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息管理系统或微观组织内部应用传统QM方法解决IQ问题,如可帮助一个系统或组织分析存在的IQ问题,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但若将其不加区别地从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扩展到更广泛的网络共享环境中使用,将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信息看成产品则容易使IQM过于注重信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信息的社会属性,过于注重信息的外部质量特征的把握而忽视内在质量特征的认识,它缺乏对共享信息的全面认识。

4.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传统信息质量管理主要是对传统纸质媒体等信息产品质量控制,结合传统质量管理办法,它已经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目前对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研究和认识并不充分,还没有形成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表面现象来分析二者的不同。通过上述分析认识,总结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4.1质量控制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传统IQM通过对印刷文献的加工实现信息产品的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过程中注入的知识、技术、工艺,客户需求越多,品牌越着名,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髙。组织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新的信息产品,并在信息产品中注入尽可能多的科技成分,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因此,传统IQM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是通过对庞大的、分散的、孤立的、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的采集、加工和组织,方便用户的査询、检索和获取,使信息资源成为有序、系统、全面和集成的资源,并根据不同用户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的目的是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

4.2质量管理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同。

传统IQM是对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整合形成其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式相对简单,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过程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机构来共同完成的,而不像微观组织内部那样集合在一个供应链上来完成。因此,还必须从宏观层次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协调。以科技文献信息共享为例,目前世界上数万种数据库产品是由数万家机构开发完成的,信息的生产者和信息加工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联系,这就使宏观层面的IQM非常松散,质量控制力度弱化。同时IQM作为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主要手段,其形成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化工程,需要社会各组织髙度的协调和管理,需要政府的介入并发挥主导协调作用。

4.3质量管理职责和环节划分不同。

传统IQM是以部门、工序及岗位来划分质量管理的范围和分解质量管理目标的。网络共享环境下IQM常常结合信息生产过程来认识,通过划分信息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来理解其增值性,如信息采集、标引、录人、加工、服务等等,使信息价值链上的分工与协作较为明确。事实上,信息价值链的单元经常很难清晰明确细分的,它们的差异是隐含的,常常各环节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信息的增值环节体现在信息形成的每一个细化的过程中。

4.4质量控制方法和实施手段不同。

传统IQM方法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实体分析,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较为“封闭”中的“闭环”质量管理模式,QM控制因素较易控制,通常可以引入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传统QM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进行管理;而网络信息共享领域的IQM则既是一个微观组织质量管理范畴,更扩展到跨组织、跨地区、跨领域等宏观层面的质量管理问题,且更易受到宏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如果简单采用传统QM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解决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质量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网络共享环境下IQM的要求。新的IQM的管理重心开始不断地向外转移,并将外部影响因素纳入IQM考虑范畴,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社会属性的特点。

总之,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具有技术性、网络化、动态性、标准化、整体性与协作性、分布性与统一性等特征

5.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要求。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和共享组织的微观管理,IQM的宏观调控就是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保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引导参与建设的组织完善其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共同提髙IQ的系列活动。IQM的微观管理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较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它主要围绕网络信息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等)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通过标准控制进行质量管理,是对信息质量形成过程的整体控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对信息本身以及其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促进信息质量及其管理过程的改进。这一过程中需要各个共享参与者(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及管理者)参与信息质量维护、相互协作,遵守共同约定,密切合作,发挥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高效利用。因此,对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应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5.1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的是一种引导性控制而不仅仅只是强制性控制

网络共享环境下IQM是面向全体信息共享参与者的,更强调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它主要依赖于对人的思想与意识的正确引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盯梢式”的控制,事后把关式的质量控制,也不仅仅只依赖于一种强制性措施。它应该包括两方面:既有规定、限制活动,又有教育、疏导活动。IQM是两者的结合和统一,既要一方面鼓励、引导、保护参与者实施规范允许的信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设立约束条件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和组织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充分发挥IQM对网络共享发展信息控制作用。

5.2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重视网络化自治的自我质量约束管理

网络信息共享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质量控制由原来垂直型的组织控制转向一种平面型的多中心网络控制,这一变化造成传统质量控制的弱化,但这有利于形成一种自我质量约束式管理,即发挥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担负起某种质量维护职责,因此,在强调通过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强调网络信息参与者根据网络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目前宏观管理在缺乏大量信息共享管理法规、标准等的情况下基本是通过一些信息共享组织管理规范和参与者的自我质量约束来落实IQM,使形成宏观外部约束和组织内部IQM相结合,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5.3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

网络共享环境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在这样一种庞大、复杂的联系网络中,其IQM强调是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它通过信息共享组织之间、共享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共享系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相互影响来完成彼此的约束与引导,这种开放式控制是一种互动性控制,将更有效联系用户,以用户质量需求作为IQM调控的最高目标,使在信息共享发展中求得动态的共享新秩序。

但要有效实现网络共享环境下的这种开放式质量管理的效果,还需具备其他条件:①逐步完善的外部宏观信息共享管理管理规范制度;②不断健全的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制度;③在不同信息共享虚拟联盟间IQM机制的形成,就是要在虚拟联盟中解决由于不同组织的资源状况各异、技术条件不同、信息资源质量不同、数据管理水平也不一致、目标用户群不同等产生的诸多差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协议、统一质量约束标准来逐步形成虚拟联盟间IQM机制,起到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作用;④网络质量文化:就是使参与者对IQM的认识趋向一致性,形成一个合力;⑤提高参与者的信息质量素质,这是实现自我质量约束管理的基本条件。

6.结束语。

总之,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是一种系统、全面的管理理念,更是一种有效控制质量的方法的综合,尽管目前在此领域信息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尚缺乏通用的、能被广泛接受的用于指导实践的管理体系,但可以在通过加强对网络共享环境下的共享信息质量的宏观调控的同时,促进和建立微观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这两个方面进行信息质量管理,使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来保证网络信息的开放与共享,实现其信息价值。

作者简介:宋立荣(1971—男,汉族,宁夏青铜峡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信息共享信息质量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