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_从五个方面谈《孤雁》

摘 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

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杜甫的《孤雁》进行赏析。

关键词: 杜甫孤雁》 雁      在古代文学中,雁是文人墨客喜爱使用的一个意象,它通常意味时令、季节的变化,又是信用的表征。

然而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它却是另一番景象,其《孤雁》笔法独特,堪称写雁诗中的精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是杜甫在代宗大历二年秋旅居夔州期间的作品,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

读此诗,让人体味到了入骨的悲戚、孤独、思念和不惜一切苦苦追寻的执着,本文从以下五点谈此诗。

1.开篇破题,眼骨尽出   本诗题目是《孤雁》,像《诗经》中《硕鼠》、《蒹葭》等许多诗歌一样,取诗句头两字为题。

咏物诗讲究“以曲为佳”、“以隐为妙”,然而杜甫却另辟蹊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开篇即唤出歌咏的主角――孤雁,可谓开门见山。

但这孤雁并不是如我们所熟知的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能够如此变换队形的大雁是幸福的。

诗中的雁却是非常孤独,而且不饮、不啄,它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

飞是为了追寻同伴,叫是为了呼唤同伴,而飞和叫都是因为它是多么多么地想念同伴。

于是它不饮、不啄,它拼命追寻、执着前进,为的是可以星夜兼程,尽快找到同伴。

这只孤单寻伴却情感执着的大雁和我们印象中欢快的、结伴而行的大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雁之孤开篇就惊动人心。

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之说,杜甫孤雁》的第一联就这么几个字,而眼骨尽出。

“孤”便是其“眼”,表现了全诗的精神内涵;“飞鸣声念群”便是其“骨”,统率起了全诗。

2.开阔生动,极言其“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以“谁怜”二字设问,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孤雁的怜悯之情。

这一问也使诗人胸中的情感喷涌而出:“孤雁啊,我和你一样凄惶啊!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此处,诗人既怜孤雁又悲自身,物我交融,浑然一体。

此联中,“一片”和“万重对比,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境界倏忽开阔,却更言其“孤”。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这时的孤雁该多么惶急、焦虑、寂寞、无助,又该多么迷茫啊。

而这“一片影”,也说明了孤雁是在低飞,离地面很近,因为只有低飞才能留下“一片影”,而不是“一个点”。

本应高飞于万重云上的孤雁,为什么要低飞呢?我想,应该是因为它“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不吃不喝,飞鸣不止,还时刻在思念自己的雁群,自然又累又饿又渴,心情惶急凄苦不已,这样的孤雁,已经无力于振翅高飞、搏击长空了。

而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与雁群“相失万重云”,已经找不着追寻雁群的方向,它失去了目标,也失去了振翅高飞的志向,这时的孤雁又该多么焦虑,多么无助,多么迷茫啊。

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真是无助无助,望断天涯归路。

这也正是诗人当时在离乱漂泊中失去群人的痛苦心境的反映。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他就像那只孤雁那样日夜思念着自己的亲朋,希望早日和她们团聚,他也和孤雁一样,没有方向,不思饮食,内心惶急、凄苦不已。

3.声声血泪,物我交融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紧承上联,既凸显了孤雁的情怀,又凸显了诗人的景象。

孤雁情怀是:思念的缠绕和痛苦的煎熬,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的眼前晃动;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雁群鸣声总在它耳畔响起;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

这一联,可谓字字血泪、情深意切、哀痛欲绝,将孤雁心中潜伏的那种苦苦追逐意识刻画得十分细致。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

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诗人的景象是:孤雁已经飞远了,但诗人仍伫立在那里,好像还能看到它,因为诗人的目光一直追随孤雁的影子,刚才满耳的哀鸣,现在似乎也能听到。

他的心随孤雁一起飞走了,他让孤雁代为寻伴,孤雁就是他,他就是孤雁

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诗人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的思想跃然纸上。

4.陪衬结尾,爱憎分明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说着说着孤雁,怎么却说到野鸦上去了?浦起龙说:“末用借结法”(《读杜心解》),按现在说法就是“陪衬笔法”,即在诗末尾处不言正题而借用他物来陪衬烘托正题之物,表达诗人的爱憎感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么迫切,它是那么的凄切、焦虑、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它们纷纷然鸣噪个不停,并且乐在其中。

此联中,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缺乏信念的平庸之辈。

佚名《杜诗言志》云:“此时庸庸碌碌之人,谁知杰士心中之事。

彼纷纷鸣噪者,不过野鸦之类耳,有何意绪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要面对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是啊,高飞的雁,清高的诗人,怎么能和鸣噪的野鸭、庸碌的俗客谈到一起呢?他们又怎么能够了解雁和诗人执着追求和内心的惶急凄苦呢?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5.四层对比,丰满立体   本诗共出现了四层对比,一是大雁群飞的常景与诗雁孤飞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入目即是雁之“孤”。

二是不停飞和“不饮啄”的为与不为的鲜明对比,其“不为”就是为了“为”,而“为”和“不为”都是因为孤单,因为思念,因为信念,这个对比进一步丰富了雁的强烈相思和孤单地执着寻伴的形象。

三是“一片影”和“万重云”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境界开阔,却更言其“孤”,而且“孤”的惶急、焦虑、凄迷、无助

四是孤雁和野鸭心情的对比,一个“飞鸣声念群”,在惶急无助中依然执着寻伴;一个“鸣噪自纷纷”,乐在庸俗无为中;野鸭不懂孤雁心有抱负,径自纷扰喧吵,反衬出了孤雁的寂寞,同时,把孤雁诗人外在离失亲朋的“孤”,进一步深化到内心无共鸣的“孤”。

四层对比将雁之“孤”凸显得惊人心魄,它孤得凄凉、孤得揪心、孤得悲壮;它把孤雁诗人的渴望、煎熬、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孤雁诗人锲而不舍、至死方休的悲壮之情。

参考文献:   [1]李淑艳.两首《孤雁》的比较赏析[J].诗文赏析,2005,(3).   [2]阳光.一样孤雁,别样情怀――两首同题古诗的对比阅读[J].学生之友(初中版),2004,(6).   [3]徐永端.杜甫孤雁》赏析[EB].中国古典诗词鉴赏,2006.9.28.省略/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26.   [4]张春荣.从杜甫的“孤雁”看白秋的“雁”.诗学析论[M].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11.   [5]周汝昌.相失万重云――说杜甫孤雁》.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