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 课堂教学效能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能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效率、“教”的能力和水平;[1] 学生“学”的效率、“学”的能力和水平。

课堂教学效能既包括教师教的效能,也包括学生学的效能课堂教学效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的效能上。学生的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在教师的讲授中学习。教师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能是最理想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教育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就当前来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教师讲授中学习。教师的教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上,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虽然课堂教学效能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但课堂教学效能的核心是教师教的效能,因为:一是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从目前中小学现实情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还很少,教师的讲授占据大多数时间,况且即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需教师高水平的教作为引导。

课堂教学效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即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多大程度的发展;二是耗费的时间,即促进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师讲授时间,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及课后练习所需的时间。课堂教学效能越高,量就越大,耗费学生的时间就越少。

二、 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因素。

国内学界对课堂教学效能影响因素研究的并不多。孙绵涛教授对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影响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身的因素、学校因素和学校以外因素三个方面。这一因素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2]:。

我们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核心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即业务素质,如: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教育学科的知识素养,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等。教师的能力,即教学技巧,如:能否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少而精”,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情意,如:教师教育观念、对教育的情感和态度。二是课堂教学环境,包括学生的素质(认知发展水平、求知欲等)和教学硬件条件(如教材、教学设备、班额等)。三是教学管理,好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知识、能力、情意三方面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为教师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供一定的条件和环境。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三条途径为: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和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且受制于诸多因素,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制约,而改进教学管理则能较快地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目的。本文仅探讨以改进教学管理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三、 中小学应将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作为自己的追求。

1.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中小学教学改进、教育效能提升的重要一环。

当今教育强调学校教育效能,学校教育效能最主要来自于学校教学效能,教学效能最主要指课堂教学效能,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学校教育效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不重视、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它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事倍功半。

(1)从教学管理行为上看。

教师管理上,视教师为工具。管理方式以刚性管理、强制手段为主。在教师评价方式上,评价指标片面依赖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评价的奖惩功能,忽视评价的发展功能。

(2)从课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来看。

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结果而不重视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效果上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不重视学生诸方面素质的发展;教学内容啰嗦繁杂;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填鸭式;学生兴趣和创造力受到抑制,大部分学生在被动地学习。

中小学,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这样的课堂还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加重了学习负担,使学生厌学,也不利于落实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这样的课堂急需进行改进,而改进则应以课堂教学效能提高为目标和方向。

2.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中小学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然之举。

回顾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思路(途径)有三种:改革课程内容(教材)、改革评价制度(如高考、中考制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在历次改革中,这三种途径都是配套进行的,但仅以其中一种途径为主。如:新课程改革是以改革课程内容(教材)为主,改革评价制度和抓课堂教学效能配套进行。我们认为,这三种途径中,评价制度(特别是高考)由于受社会公众对公平诉求的制约,难以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发挥实效最终也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效能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是最根本的途径,如果说前面两种途径需社会给学校改进提供环境,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则是学校自身主动进行改进的必然选择,是学校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应然之举。

3.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家长、学生升学率的诉求。

当前家长、学生对中小学校升学率期望很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升学率虽然有矛盾的地方,但也不乏相通之处。课堂教学效能提高着眼于用最少的时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智。

育的发展自然有利于升学率提高。另外,在升学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效能甚至可以包括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效能,在保证学校升学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

四、 教学管理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师教学管理者的观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效能提高依赖于教师学生的互动过程,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激发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教师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转变教师教学管理者的学生观。

教师教学管理者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等,激发着教师的内在知觉,激励着教师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专业态度的不断更新是影响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4] 。在这几个观念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就是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就是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根本看法,它是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学生本质特性的认识,二是对学生教育过程地位的认识,三是对学生整体和个体关系的认识。[5] 学生观的转变策略包括:一是重视学生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二是正确对待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三是树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在教育工作中师生关系是信息沟通的平等关系,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是情感沟通的平等关系。

(2)转变教育管理者的教师观。

教师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基础和根本。应树立教师是第一人力资源的观点,尊重、关心、激励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条件,依靠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2.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促使教师学生自觉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首先,改变评价的侧重点:由过去只重视课堂教学结果(完成的量)转变为重视课堂教学效能。即:不仅仅看教师完成的量,也要看教师完成这个量耗费了学生多少时间;不仅仅看学生成绩的提高,也要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了多大的发展。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没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班级的升学率。“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当前有关我国及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我们会发现,质量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关注热点。[6] 教学管理者应该树立一种“教学效能”意识,全面、综合地评价教师

其次,改变评价的目的:即由过去的奖惩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转变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再次,教学评价进行捆绑式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效能,还能关注整个团队的整体教学效能

3.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为教师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供条件和环境。

首先,在专业文化和管理文化间,应大力提倡专业文化,使学校有一种尊重教学、钻研教学的氛围。在专业文化体制下,教师们以讨论专业问题为己任,以取得专业成绩为荣,在专业上取得教学业绩与研究成果的教师,应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课堂教学效能提高,首先需要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尊重教学、钻研教学的氛围。在学校中提倡专业文化对教师群体来说,有着正向的激励功能,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精力与智慧转移到教学上去。

其次,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效率文化。培养教师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教师的讲应力求达到内容“少而精”、方法“启发式”;学生的练则应从对“量”的要求转向对“质”的要求。

再次,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合作文化的产生。集体备课制度以及教师合作文化的产生从制度和文化层面上分别保证了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有利于课堂教学效能提高

最后,组织教师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方法。重视课堂教学效能,对大部分教师而言,都意味着一种教学方式和思路的转变。定期的交流活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尽快适应这种转变。

参考文献。

[1] 桂平.抓课堂教学效能是减负提质的关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1):18.

[2] 孙绵涛.教学论要[J].教育管理研究,2007(6):52.

[3] 孙绵涛,康翠萍,康力华.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管理研究,2009(6):35.

[4] 刘光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旨归:提升课堂教学效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32.

[5] 萧宗六,余白.学校管理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0—153.

[6] 文必勇,孙景霞.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1(1):19.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