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百万大移民】 三峡移民江苏哪里

1992年4月5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三峡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难点在移民,关键也在移民

因为它不是像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移民那样一个简单的搬家,也不是像世界上其他国家水利工程那样一个简单的经济补偿。

三峡工程不但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而且三峡百万移民也是世界工程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所以说移民的成功与否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堪称“世界级难题”。

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到底有多难?按三峡正常蓄水位175米方案,20年一遇洪水,回水水库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其中淹没陆域面积632平方公里。

三峡工程移民人数之多和淹没实物量之大,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都是仅有的。

它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广,组织难。

三峡工程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21个(后增加江津)市、区、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村民小组,淹没城市2座(万洲、涪陵),县城11座,集镇116个。

淹没地区直接涉及人口84,75万,其中城镇人口55.9万人,农村人口28.82万人。

二是损毁大,复建难。

淹没线下共有耕地、果园、林地42万亩,淹没房屋面积3473万平方米;淹没工矿企业1599家;淹没公路816公里,输变电线路1986公里,通讯线路3526杆公里,广播线路4480杆公里;淹没港口码头601个,小型水电站114处,抽水站139处。

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需复建各类房室3133.73万平方米,完成工矿企业迁建和结构调整1397户,以及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   三是移民多,时间长。

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建设工期共17年,预计动态移民总量中,重庆即达113万人。

面对这一难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库区人民进行了长达20年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吸取我国水利工程移民遗留下的历史教训,探索移民的新路子,198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三峡库区进行开发性移民试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利建设无论在数量、技术和效益上都居世界前列,但是水库移民问题突出。

过去由于对水库移民安置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工作偏重于生活安置,忽略生产发展,加之补偿标准低,缺乏优惠,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两个时期,工作比较粗糙,挪用移民安置经费严重,强迫命令盛行,造成许多遗留问题。

几乎是占三分之一的移民安置不好,生活相当困难,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成为一些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原水利电力部多次召开水库移民政策研讨会,针对过去水库移民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移民后不管等问题,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办法,变单一的补偿为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来拓宽安置移民之路,解决移民长治久安的问题。

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工作从1985年3月开始到1992年底结束,共持续了日年。

积累了经验。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试点中,一是围绕农村移民安置,以土地开发为重点,进行开荒建果园的试点。

8年中累计完成移民资金11311万元,共开发土地6897公顷,按照开发土地的分成比例,可用于安置移民的有效面积约3583公顷。

并在新开发的土地上种植果树、茶叶等经济林木。

二是开展了部分迁建城镇的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等)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移民效益。

三是有重点地进行了工厂迁建,工业安置移民和专业设施建设,试点中建成投产的29个移民企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四是组织培训库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实用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后来大部分成了农村移民的生产骨干,有的还担任了村社和企业的管理干部。

三峡移民工程是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精神。

在没有可资借鉴经验和模式的情况下,库区8年移民试点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积累了不少成为功的经验,结合总结我国过去水库移民长期实施赔偿性移民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了开发性移民方针,首先在三峡工程移民中实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

1993年8月19日,国务院颁发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2001年2月15日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第一次用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这个基本政策,国家对单项工程制定法规,这在我国水库移民史上是首次。

作为基本政策,该《条例》分为7章64条,对三峡工程移民工作的管理体制、农村移民、城市及企业迁建、基础和专业设施复建、奖罚制度等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

从而使三峡工程库区贯彻开民性移民方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时,《条例》还确定三峡工程移民为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这就从组织上确保开发性移民方针贯彻落实,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专门的移民工作机构,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提出了“一个结合”、“三个目标”,即制定库区移民安置规划一定要与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三个目标。

绝不能只让移民搬走了事,要通过落实国家给予库区的优惠政策,加快库区经济发展,把三峡库区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领导和库区人民所期望的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的地区。

三峡库区移民是按“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进行的,整个移民工作共分三期。

1993年至1997年是一期移民阶段,以确保大江截流;1998年至2003年是二期移民阶段,以确保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2004年至2009年是三期移民阶段,全部工程竣工,才能完成所有移民安置任务。

整个三峡工程涉及120万移民搬迁,其中六分之五在重庆

三峡工程淹没区主要在重庆,直接淹没面积、人口及其它各种实物指标均占库区淹没总数的85.5%。

淹没地区涉及当时(1992年长委调查数)四川的重庆市、万县地区、涪陵地区和黔江地区的17个县市区,直接受淹人口为71.4万,其中农村人口为30.3万人:淹没耕地22.79万亩;淹没工厂1380座;淹没水电站97座,装机容量7.89万千瓦,淹没公路842公里,全淹和基本淹县城5座:巫山、奉节、云阳、开县、丰都;部分淹没的城市和县城4座;万县市、涪陵市、忠县、长寿;部分淹没集镇128座。

到2009年今重庆市需搬迁移民107万。

移民搬迁安置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库区本身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库区人民的生活改善,而且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建设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库区移民成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原重庆、万县、涪陵、黔江等三市一区从四川省分 离出来,设立重庆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这一决策,不但有利于发挥重庆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更有利于组织实施三峡移民库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振兴重庆老工业基地,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探索大城市带动广大农村发展的路子。

议案还指出,设立重庆直辖市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库区移民的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三峡移民就没有重庆直辖市。

对此,重庆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移民作为立市之本的认识基础和工作定位,提出了“举全市之力,形成打总体战的移民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大重庆、大移民、大发展的宏伟目标”。

1993年,三峡移民安置工作正式开展。

1996年重庆市代管万县、涪陵、黔江,并率领库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开发性移民方针,开始紧张而有序地开展移民工作。

至1996年底全库区投入移民资金334230万元,安排实施移民项目800多个,开发土地16.3万亩,动工迁建企业372个,安排专业设施复建项目57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78个,共迁建集镇31个,已安置移民18128人,其中农村移民17224人,工矿企业搬迁移民289人,城镇居民搬迁615人,还安置二次占地移民12200人。

一期水位移民安置获得成功,为1997年三峡大坝截流创造了条件。

重庆直辖九年间,三峡库区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90余亿元,迁建了2座城市、6座县城、51个集镇,建成城市道路453万平方米、大中型桥梁25座、水厂11座、给排水管网788公里、输电线路447公里,复建等级公路440公里、移民乡镇公路1200公里、8个县城(城市)港口和47个集镇码头,还建各类房屋2041万平方米,搬迁安置移民57.76万人,完成淹没工矿企业结构调整888户,同时,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治理、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政府组织外迁移民9.6万。

2003年,重庆库区二期移民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按期完成了二期移民任务,确保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大坝截流、蓄水、发电。

目前,库区经济社会超常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三峡库区正日益成为极具潜力的投资热土。

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给中国人民再次敲响了警钟,为保障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1999年5月,国务院及时对三峡移民政策实施重大调整:一是不强求农村移民就近后靠安置,严禁开垦25度以上的坡地,已开垦的要逐步退耕还林,将原计划在三峡库区就近后靠搬迁的部分农村移民远迁到库区以外的经济发达地区;二是将一大批原计划搬迁重建的工矿企业,实行破产或关闭。

至2004年8月28日奉节最后一批外迁移民到达江西浮粱县为止,历时5年政府有组织三峡外迁移民安置工作结束。

三峡库区共有16.6万人外迁安置,其中重庆市政府组织外迁到上海、江苏、广东等11个沿海、沿江的重庆库区有9.6万人,重庆市内非库区安置的有4.19万人,自主外迁的2.4万人。

这些移民外迁后,将使三峡库区6万多公顷在山坡上开垦的耕地退耕还林。

三峡库区原有的1599户工矿企业中有1397户破产或关闭,三峡库区淹没的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挡次低,没有什么搬迁的价值。

很多企业现就亏损,与其搬过去继续亏损,还不如就地破产。

企业破产后,除移民补偿资金以外,国家还再拿出一笔钱进行安置,这批破产的企业职工都实行了补偿安置,该保险的保险,该重新就业的重新就业。

这样还解决了库区部分企业的历史债务,优化调整了企业结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三峡库区多数是贫困县,特别是重庆库区淹没的15个区县里大部分是国家或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基础非常差,经济很落后,再加上在三峡工程是否上马论证的几十年的过程中,国家基本没有什么投资该地区,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在这样一种困难条件下仅靠移民补偿资金来安置三峡库区移民是难以做到的。

为此,当时四川负责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焦成斌同志在三峡工程移民论证期间,考虑能否借鉴全国扶贫的经验,搞对口支援。

1992年3月2日至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考察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时,焦成斌受张皓若省长的委托向田纪云汇报四川的移民工作,正式向中央提出借鉴扶贫的经验,对库区进行一对一的对口支援帮扶。

田纪云当时插话说,你这个办法对啊,我看是个好办法。

我抓扶贫就是用这个办法。

1992年3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出《关于开展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对口支援的通知》。

从1992年开始,国家57个部委,21个省市区,10个大城市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始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为库区人民作出了很大贡献。

到2005年6月短短的13年时间,对口支援工作共为库区引入资金近210亿,实施各类合作项目2000多个,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资金186亿多元,社会公益项目资金23亿多元。

出现了全国人民支援三峡库区的局面,在三峡库区留下了永不消失的烙印,如在城镇搬迁建设上,巫山就有一条由广东出资援建的广东大道,奉节有辽宁出资援建的辽宁大道、辽宁小学,开县有四川德阳援建的德开小学等。

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台港澳同胞也纷纷解囊相助,台湾老师吕而信先生将自己一生的积蓄55万元全部捐献给巫山发展教育,香港企业家邵逸夫1994年在开县中学捐修教学大楼,1995年又捐赠巫山县55万元办学。

浙江娃哈哈集团公司对口支援涪陵新组建的娃哈哈涪陵公司,还有与库区企业联姻落户万州的明达玻璃,泰跃集团,如意集团,汇源果汁、浙江科华,重庆啤酒等,这些企业对口支援帮助库区更新了观念,创新了机制,加强了管理,培养了人才,通过互助考察,你来我往,也为库区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加快了库区脱贫致富和基础建设的步伐。

三峡移民是世界水库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工程,截至2005年7月,三峡工程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105.33万人,完成整个移民安置任务的八成以上。

库区13个全淹和部分半淹的城市、县城以及108个集镇已基本完成复建。

上千家工业企业被重组,数条高速公路,铁路开工建设,数十万亩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变为良田。

库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移民为国家建设作出的奉献,经过13年的努力,一座座移民新城拔地而起,一批批移民喜迁新居,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相继落户库区……16.6万外迁移民已经融入或正在融入当地社会。

三峡百万移民这一“世界级难题”已经初步破解。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算式,更是一本政治账、情感账。

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三峡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三峡移民精神,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必将为历史、为后人所深深铭记!   责任编辑 任 可。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