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病病因、病机的古文献探析

【摘要】 中医肛肠病学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医疗技术,其中对肛肠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丰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整理和发掘古文献中的一些有意义的相关条文,对于深化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 肛肠病学 病因病机 湿邪 便秘。

中医肛肠病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肛肠病的记载。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医肛肠病学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医疗技术,其中对肛肠疾病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丰富,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整理和发掘古文献中的一些有意义的相关条文,对于深化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启迪临床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1 风寒暑湿燥热皆可致本病,但以风湿燥热居多,它们既是致病因素,又是新的病理因素   外感六淫之气传里,俱可搏结肛门成痔,引起痔疮出血。如冯鲁瞻《疡科心得集》曰:“风寒暑湿热外邪所乘,皆可下血。”而《证治要诀》中 “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下溢而成便血。” 则更明确说明了肠风下血的临床表现和热邪致病的病机转变。《灵枢·痈疽》云:“寒气客于筋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又如《河间医学六书》云:“风热不散,谷气留溢,传于下部,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李核,甚者及变而为瘘也。” 指出了肛周脓肿、肛瘘是由感受外邪,入里化热,壅滞气血,而腐肉成脓,成瘘。《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 “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 的记载扼要地指出了肛裂的病因。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血热肠燥或阴虚津乏,致大便秘结,排便努挣,引起肛门皮肤裂伤,湿毒之邪乘虚侵入皮肤筋络,局部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破溃之处缺乏气血营养,经久不敛而发病[1]。   此外,六淫之中,尤以风湿燥热之邪所致肛肠病居多。《脉经》云:“趺阳脉浮,必肠痔下血。肠炙下血,风热居多”《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痔疮形名亦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并简明扼要地给出其发病特点:“如结肿胀闷成块者,湿盛也;结肿痛如火燎,二便闭者,大肠小肠热盛也;结肿多痒者,风盛也;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东垣十书》谓:“善为病者,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 而《内经》云:“营卫羁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注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则更加强调了 “热” 在肛痈病机演变中的中心环节。

2 尤重湿邪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湿分内外。肛肠疾病,以内湿为主,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湿热结聚而发。如《疡科心得集》卷中云:“盖肛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主。是经为湿热所聚之腑,此处生痈,每由于酒色中伤,湿浊不化,气不流行者多”。指出了湿热蕴阻肛门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肛周脓肿。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痔疮下血,湿热居多……”[7]又清·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九云:“痔疮生于谷道肛门之边,乃五脏七腑受湿热之毒而生者也。……虽痔之形状甚多,而犯湿热则一也。均在此明确提出了湿邪致病的突出地位。湿性重着,常先伤于下,故肛门病中因湿而发病的较多。

3 脏腑本虚、功能失常是发病的内因   先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肛肠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调、脏腑本虚有着重要关系。正如《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阐明了脏腑虚弱是本,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气血下坠结聚肛门为痔是标。   《内经·五脏别论》说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这里所说的魄门就是现代医学所称肛门。并指出大肠、肛门具有接受浊物、排泄糟粕、吸入水份、分泌津液、调节和控制排便的功能。魄门的约束作用主要靠气血充盛、脏腑升降调摄机能正常来维持。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