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起强国使命青年必须有【增强使命意识,提升办学水平为新闻出版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北京印刷学院由北京市主管,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将印刷工艺系并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印刷工艺系基础上改建为北京印刷学院。

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学校划转成为由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北京市政府与总署正式签订共建北京印刷学院协议,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立足首都、服务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获得了“市署共建”的良好资源优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高度和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文化改革创新方向是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作出了“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为我国文化人才发展和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总署“十二五”人才规划提出,“重点培养行业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一线新闻出版业务骨干”。

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坚持贴近行业,主动服务,不断加强与总署行业协会、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企业单位等各有关方面的互动交流,以贡献求支持,以共赢求合作,以服务求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服务等方面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行业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及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要求新闻出版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类型。

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面向行业、贴近行业、服务行业、彰显特色”的办学宗旨,深入贯彻落实总署人才工作会议和柳斌杰、蒋建国等总署领导同志到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新闻出版业对高层次、复合型、前沿性人才需求的实际,整合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为新闻出版行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学校先后获得了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等7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得了出版硕士、艺术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建立了覆盖学术型、专业型和同等学历研究生教育的学位授权类型,形成了以“传媒技术、传媒文化、传媒艺术、传媒管理”为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强化了“传媒类、应用型、行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积极创办新专业,培养行业紧缺人才   近年来,传统新闻出版业向现代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加速,以数字出版为标志的新的出版业态异军突起。

学校在巩固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适应产业变革和人才培养需求,先后开办了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新兴专业。

目前,全校共有本科专业24个,涵盖了完整的印刷包装出版产业链,形成了从在职培训到高职、继教、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印刷工程、编辑出版学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艺术设计等先后成为北京市特色专业,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印刷、出版专业全国领先的地位。

3.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解决划转后与行业企业“渐行渐远”的问题,学校从2003年以来连续9年举办“校、企、地合作周”,同时积极拓展印刷厂、出版社等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建立了百余个校外实习基地,完善、积淀、凝练了“工科与文科相结合、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名列北京市前茅,学校还多次获得“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4.积极参与总署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   学校连续两年组织“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圆满成功,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学校还积极主动参与“东风工程”建设,落实新闻出版系统援疆、援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广受欢迎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

如通过开展“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民族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辑出版学第二学位班”“市场营销”专业函授大专班、“西藏印刷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此外,学校还在广东省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印刷包装方向在职研究生教育,与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也达成了人才培养协议。

以“人才强校”为核心,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为行业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   为更好地发挥北京印刷学院在人才培养和服务行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在总结5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传媒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着力打造我国新闻出版教育高地。

1.着力培育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北京印刷学院在加大校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加大了校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创新校外高层次人才使用的模式,先后聘请了美国国家工程院周郁院士、中国科学院万立骏院士、邹竞院士和中国工程院何新贵院士,聘请了长江学者杨义先教授、孙逢春教授和梅雪松教授,聘请了“千人计划”入选者崔铮研究员、危岩教授,聘请了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聂震宁总裁、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郝振省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石永强书记等众多行业名家和领军人才学校任职,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着力建设行业智库机构   学校先后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印刷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化学所、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学校打造了科研高地。

2011年3月,北京印刷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签约共建“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

研究所紧密围绕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及其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出版、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开展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战略问题研究,旨在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发挥学校行业服务的智库功能。

作为“全国高校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协作小组”组长单位,教育部印刷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和教育部印刷包装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交流研讨及高层论坛,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学校还积极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新闻出版总署有关业务司局和新疆、西藏等地方新闻出版局挂职锻炼,在提高青年干部自身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挂职单位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

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大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为行业发展大繁荣提供技术支撑   新闻出版业转变发展方式,既要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又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新闻出版行业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

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紧紧把握绿色印刷和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绩,为新闻出版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借助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平台,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成立了“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确立了“绿色印刷油墨、绿色印刷装备与工艺、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制版与先进材料、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发展战略”等6大研究方向,着力使之建设成为国家级印刷包装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绿色印刷包装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目前,研究院已经建成“国家印机检测中心”“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六大服务平台和“绿色印刷油墨研究所”“印刷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等6大研究机构。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研究院不仅形成了从设计、编辑、出版、印刷包装、管理、市场到材料、机械、信息等覆盖新闻出版产业链的完整科研体系,而且具备了从项目组织、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直至市场对接的全方位的科研和产业化能力。

2.大力实施重大科研项目   仅2011年,学校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助推行业发展,取得了诸多新的“突破”。

过去一年,学校首次获批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大大提升了学校印刷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对实现降低印刷机使用成本、加快喷墨数字印刷机的绿色印刷技术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学校还有11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印刷行业百佳科技创新成果奖。

所有这些项目和成果,都围绕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紧密结合当前市场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和行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为服务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充分发挥绿色研究院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投资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在市属高校中率先落实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形成了“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结构合理、层次鲜明的项目梯队。

目前正在实施的绿色包装、单张纸平版印刷机数字化单元、印刷电子领域3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1亿元,其中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700万元,已经取得良好效益,获得了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一致肯定,同时吸引了一批社会投资与学校洽谈合作其他产业化项目。

围绕学校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学校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吸引行业企业15家,入驻企业范围涉及印刷机械、印刷材料、出版教育、影视传媒等多个行业

此外,学校以科技园为主体,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目前已有4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为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逐浪高。

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对以“培养印刷出版高等人才、传承中华印刷文明”为崇高使命的北京印刷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也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今后,学校将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强化责任和使命意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