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循环经济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海峡西岸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   论文摘要: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

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中资源和的承载能力有限,为了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面对,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

福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

通过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发展

有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目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的目标核心是通过10—15年的努力,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峡西岸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发展壮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新步伐,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但是福建产业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很强, 产业结构中资源依赖型产业占据较大比重。

据专家估算, 福建产业中直接以本省特定自然资源为原料、特定自然环境为依托的行业占65% 以上,依靠自然资源生活的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80% 以上。

同时, 福建重化特征明显, 从数量来看, 2004 年福建重工业增加值与产值均占工业增加值与产值的52.9% , 高出轻工业5.8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来看,2000—2003年重工业增加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8.4%、16.3%、23%、27% ,平均高于轻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7.1个百分点。

但与全国相比,福建的重工业化水平较低,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低于全国67.59% 水平约14.6个百分点, 而重工业化是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一个阶段。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