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旅游:延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摘要] 近年来,都市农业旅游成为都市旅游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

本文选择旅游主题单一的城市——延安为对象,在明确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发展都市农业旅游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实现延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都市农业旅游 延安旅游 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   都市农业旅游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的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吸引游客,实现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

一、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   (一)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

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

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

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周恩来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

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

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

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

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

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

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

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

延安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

延安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

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

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

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

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

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

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

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