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技击传真 推手在技击中的应用

推手是武术技艺的特殊表现形式。

所谓推手就是在双人腕臂接触的状况下所进行的力量和攻防技术的全面体验。

大家熟知,推手太极拳的重要功法,大成拳的“七妙法门”中亦有推手功法,咏春拳的“黏手”即为类似双人推手练习

推手通常以腕部为触点,随着单臂或双臂的缠绕来感知对方的招法状况,并以此做出相应的攻防策略。

推手的初期可进行固定模式的单臂、双臂的缠绕或打轮练习,有了相当基础后,则不必拘泥形式,而以体验力量的走向和招法的变化为要则。

技击时,若能把推手积累的经验进行灵活应用,无疑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从某种意义上讲,推手技击的前奏。

推手过程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入门熟练过程      不少拳法把此过程叫做打轮入门,此时的训练就是双方在腕部接触的情况下来体验单臂或双臂在空间的走向。

不同的拳法,其推手的操作亦有所不同,例如大成拳的单推手,在向前推进时,类似单臂的钩锉试力,在该臂回撤时类似矛盾桩的撑抱状态;在进行双推手时,左右臂则分别在身前做顺逆的打轮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何种推手练习,开始时,两臂乃至周身难免会出现僵硬或不协调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会逐渐克服,两臂会变得柔顺通达,整体则熟练轻灵。

推手的动作熟练后,则要感知自身劲力能否通过两臂在空间缠绕运行。

对方向我推进时,我尽量加长自身的阻力臂,使对方难以向我推进。

对方推我时,我不能硬顶,主要以拥劲撑之;我推向对方时,不可用拙力硬进,要在保持身体放松的前提下,以内在的稳定之沉劲向对方迸发。

如此练习,即可做到“棉里裹铁”,也就等于具备了推手之资本。

感知劲力的同时,要尽量做到“守中用中”。

所谓“守中”,就是护住自己的中线。

所谓“用中”,则是以己之力进攻对方中线部位。

当我“守中”时,既不要有意与对方形成硬顶之势,又不能处于松软无力之状态;当我“用中”时,要留有余力,以免被对方所利用。

正确的练法为:通过触点感知,要明白对方力量的进攻意图,并同时决定采取适当的方法使之化为乌有。

制人而不制于人过程      此过程就是练习放人的方法。

通过掌握具体的放人操作练习,使已熟能生巧,巧能生慧,进而达到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不同的拳法,其应用的招法亦有所不同。

在与同伴对练时,通过用定招的发放对练,来检验攻防的有效性。

开始时与水平低的拳友互练,并在其身上试用。

然后可在水平高的拳友身上试用,在试用中找出不足。

在掌握基础放人的过程中,要体会“沾粘连随”的内在力量,并由此训练控制对方的能力。

所谓“沾”,就是在接触点上要有随着之意。

所谓“粘”,就是如胶一样粘住对方所谓“连”,就是顺从不离之意;所谓“随”,就是彼走此应之意。

此四点要求有共同的寓意,但也有区别的所在。

推手时要始终恰如其分的保持与对方的接触,达到沾之能起,粘之难逃,连之不断,随之能进。

在相当一个阶段内,双方可专门进行这种练习

如有意识让对方推手过程中脱离触点,自己尽量保证能粘住对方,使对方难以逃脱。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对方

《孙子兵法》的重要作战要点是:制人而不制于人。

“制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制于人”即被敌人调动。

为此,在推手过程中,务必要注重虚实不定的应用。

推手中若能做到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就会使对方真假难辨,从而使对方落入我所设的圈套而被我控制。

深化精通的大法过程      由小法至大法的过程即为深化阶段。

通过深化训练,可使万法归一,法中有法。

深化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听劲功夫在保持身松点紧的前提下,通过触觉来感知对方的力量变化,即为听劲。

听劲的种类有听放劲、听拉劲、听挂劲、听断劲。

听放劲就是感知对方对我发放之劲。

触点在两腕时,可将两腕稍向左或右带动,引开对方之劲,使对方重心不稳而放之。

听拉劲就是感知对方向前拉我之劲。

对方向前拉我时,我既不可轻易的推之,也不故意地向后挣脱,而是在肩胯的带动下使两臂在空间弧形运行,即能消除对方的拉劲作用。

听挂劲就是感知对方挂我手臂而后欲放我之劲,当对方挂我手臂的瞬间,我上身略向左转,两臂两腕在空间做一个逆时针的竖圆运动,即可使对方挂劲失灵。

听横劲就是感知对方向左或向右的横向劲。

当我感到对方用右臂向左横引我上体时,我上身略向左转动的同时,稍向后闪身,如此即可使横劲化为乌有。

听断劲就是感知对方断开之劲。

当我发现对方有断离我手臂的意图时,我可从断开之处寻求对方空隙,感知对方破绽之处,见空插针,乘势而发之。

力点的应用根据力学原理可知,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如果失去了作用点,也就失去了作用效果。

因此,在推手中,我尽可能寻求对方的作用点,而使对方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作用点。

例如,在我与对方手臂缠绕过程中,通过触点,我忽儿后挂,忽儿前锉,忽儿右牵,忽儿左引。

对方来势触及我肢体某一部位时,我通过转体或弧形或圆周运动,使对方找不到力点所在。

例如,当对方双掌接触我胸部并欲放我时,我可通过含胸或左或右转体而使对方失去力点,当对方通过接触的腕臂向我推进时,我可使双腕双臂向下向右弧形运动,将其来势化去。

轻柔之法所谓轻巧,是指周身灵活至极,飘忽不定,但要做到轻而不浮,轻而不失其根;所谓柔,乃指柔化之极,周身之力如同流水,无孔不入,周身之形如同滚珠。

但要做到柔而不弱,柔中不失棉里裹铁之搠劲。

开始时,双方互不进攻,只在松柔的状况下感知内劲的走向与变化,继而感知棉里裹铁的棚劲效果,最后再训练相互进攻状态下的松柔训练。

多体位发放一般情况下,多以正面的向前发力为主,把对方放出。

在实际的推手过程中,双方的体位时刻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必须具有多体位发放的能力。

所谓多体位发放,就是指自身在瞬间的任何间架情况下,均能以有效的力量把对方放出。

波浪起伏对于身法而言,我之行踪犹如波浪起伏,忽左忽右,忽前忽后,我可在瞬间使周身拔地而起,也可使之变为极低位的行进状态,使对方无从适应。

例如,在与对方推手过程中,迅速变为低位的蹲式状态,然后再突然起身以整体之力冲撞对方腹部,将其放出。

技击应用的高级过程      当推手有了相当水平后,就可以利用推手的原理和方法技击操作。

例如,对方右拳击向我头部,我以左小臂外侧迎之,当我左臂外侧触及其右小臂内侧时,以推手中的柔化之力向左后方缠挂,迫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前伏,在我上身左转的同时,右拳由下向上勾打对方下颏。

实际上,每一推手模式均可应用于技击

必要时尚可为推手技击之间的过渡练习

例如,推手时可选定某一招法进行攻防状态下的控制与反控制练习,当这种训练熟练后,双方可在脱离触点的情况下进行同样的模拟攻防练习

开始时,双方的动作要慢一些,以求慢中体会,随之可逐渐加快攻防动作的节奏,最后则完全进入实战的真实状态。

这种打击的手段与一般的技击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常的防守要求是:当对方向我进攻时,我先以腕臂的某部进行格挡或堵截,然后以有效的招式打击对方;当具备高超的推手技能后,对手若向我进攻,我可通过触点缠化之,如此不但可使对手攻势落空,还可使之失去平衡,在此状况下,可给对手以更有效的打击。

(责任编辑 若 愚)。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