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摘要]英国战后鼓吹欧洲联合,企图以联合欧洲为跳板,保持昔日的大国地位。

但是冷战时期欧洲联合的发展态势超出了英国预想的轨道。

在被迫加入欧共体以后,由于对欧共体的超国家性质始终耿耿于怀及念念不忠保持其大国地位。

英国欧共体内经常扮演反对派的角色,在许多问题上与其他欧共体成员国意见相左,以致于脱离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之外。

[关键词]欧洲共同体一体化;共同农业政策      英国战后鼓吹欧洲联合,其目的是想控制欧洲,以联合欧洲为跳板,在东西方对峙的形势下成为世界上的第三种力量,保持昔日的大国地位。

但是冷战时期欧洲联合的发展态势超出了英国预想的轨道。

在被迫加入欧共体以后,由于对欧共体的超国家性质始终耿耿于怀及念念不忘保持其大国地位,英国欧共体内经常扮演反对派的角色,在许多问题上与其他欧共体成员国意见相左,以致于被人戏称为“牡蛎中的沙粒”。

一、欧共体的成立      欧洲联合的第一步是煤钢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计划是法国人莫内首先提出的,他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欧盟之父”和“世界第一公民”。

他建议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领导之下,该机构向其他欧洲国家开放加入之门,它所作出的决定具有强制性,加入国必须遵守执行;在煤钢合作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向别的部门扩展,从而推动欧洲一体化

这样,煤钢共同体既消除了德国重整军备的可能,去掉了法国的疑虑,又为德国从战败国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政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莫内的设想由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付诸实践。

1951年4月18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条约于1952年生效。

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奔走呼唤望穿秋水的欧洲梦终于实现了。

虽然这只是一小步。

煤钢共同体成立后发展迅速,仅在煤钢两方面进行合作已经不能适应六国的需要了。

于是1957年3月25日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于1958年生效。

1967年,根据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战后英国竭力鼓吹的欧洲统一在大陆已经有了量的突破,达到了质的飞跃。

虽然《罗马条约》规定欧洲共同体的目标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该条约实际上也蕴涵着政治联盟的目的。

煤钢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发展迅速,形势一派大好。

但此时的欧洲仍处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使欧洲人极不舒服,何况他们又时时面临着苏联的威胁。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进而取得与美国和苏联平起平坐的地位,欧洲联合自强,以便重现昔日的赫赫声势。

西德总理阿登纳在煤钢共同体成立后,就曾预言过欧洲通过政治一体化会达到统一。

他说:“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而达到欧洲的统一。

”      二、英国欧共体的拒绝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英国,它们邀请英国参加进来,共图欧洲的美好前途,但却被英国拒绝了。

英国虽然在战后大力鼓动欧洲联合,但是英国所说的欧洲合众国,只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合众国,英国是不包括在内的。

这一点在丘吉尔《欧洲的悲剧》的演说中已经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丘吉尔曾用“with”而不是“of”来形容英国欧洲大陆的关系。

他说:“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任务。

我们与欧洲大陆相联,但并不包容在里面。

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

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

英国欧洲大陆的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有着深深的地理、文化、历史传统背景和现实的因素。

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岛国文化

“岛国文化是一种相当独特的文化,它以一种若即若离的姿态吸附在大陆文化之旁,受到大陆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又没有被大陆文化完全同化。

英国的政治文化就与大陆文化有所不同。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具有强烈的“议会主权”意识。

对“议会主权”的认同感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而延续下来的,已经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核心。

因而,英国人本能地反对任何超国家权力的机构,反对出让国家主权。

岛国的位置使得英国经济对外界的依赖性比较大,较早地发展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因而,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与欧洲大陆国家差别较大。

它的经济周期与大陆国家不一致。

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周期更接近大洋彼岸的美国。

总之,岛国的位置使英国“身在曹营心在汉”,它“虽然地处欧洲,却认为自己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世界”。

但这并不是说英国欧洲大陆就没有联系,毕竟,英国文化是从欧洲大陆传过去的。

英国虽和大陆国家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还是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为明显的就是英国大陆国家所采取的均势政策。

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形成的英国政治文化和心理状态,使英国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历史传统。

他们难以忘怀英国曾经拥有的显赫与荣耀,而这些显赫与荣耀也使英国人因循守旧、傲慢自大。

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英国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止步不前。

战后的一些现实因素也使英国欧洲一体化不是那么热心。

英国欧洲唯一在二战中没有遭受外敌直接入侵的国家,并且它在战时也参与了划分战后世界的会议。

战后英国经济虽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但还是比欧洲大陆上的邻居强得多。

战胜国的地位使英国大大增强了在战后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的信心。

战后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经济联系要比大陆国家密切得多。

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向英联邦国家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50%左右,而与此同时英国欧共体最初6个成员国的出口只占其全部出口的14%。

政治上,英国与美国关系独特,认为其他欧洲国家皆为二流国家,不愿意和它们结盟。

因此,英国所说的欧洲联合指的是国家间的合作,英国根本不会接受欧洲联邦制度中充分成员国的地位,它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统一的欧洲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