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最新一期【海峡两岸广播媒体交流的优势与困境】

摘要:两岸广播媒体交流不仅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信使与桥梁。

涉台广播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其规模、理念和运作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本文介绍广播两岸交流中发挥的优势和实质性的传播效果,并总结对台广播传播的经验。

关键词:海峡两岸 广播 媒体交流      大陆的普通话对台节目最早始于1949年8月20日,上海电台一台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台湾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开办对台广播节目

1950年4月1日,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成立后,对台广播节目由华东台播出,分别使用普通话和闽南话两个语种播音。

杭州、福州、厦门等地电台转播上海的对台广播节目

第二家创办对台广播节目的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它与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委员会联合制作了《对台湾广播节目,于1950年8月1日开播。

其后依据对台广播统归华东广播电台承办的精神,《对台湾广播》于1952年底停办。

1954年8月1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正式开播,对台广播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客家话播音,广播内容以新闻为主。

目前,全国开办对台湾广播频道共有11个,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和神州之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厦门新闻广播和闽南之声广播、泉州刺桐之声、江苏南京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上海浦江之声广播电台、东南广播公司、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和隶属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海峡飞虹网络电台。

与改革开放前比,大陆涉台广播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解放台湾”背景下的统战工具,播发大量政治文宣稿,到现在的以促进两岸交流为目的,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报道。

涉台广播节目60年的巨大变化   节目从无到有,播出格局不断立体多元。

从布局上看,大陆对台广播台(频率)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元立体格局。

从播音语言上看,对台广播除了普通话节目以外,还有闽南话和客家话方言节目,以充分满足台湾听众的需求。

除了使用传统的电波频率以外,对台广播台还不断向互联网领域开拓,扩张了对台广播节目的广度和深度,更加方便台湾听众反馈信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海峡飞虹网络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你好台湾》网站,两岸网民互动性发帖,成为大陆目前最好的两岸交流论坛;海峡之声等电台也纷纷开办网站。

促进两岸沟通,交流形式不断升级。

对台广播60年来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传播理念的改变――从“对台宣传”到传递信息沟通感情。

解放初期对台广播政治色彩较浓,播出内容以新闻节目为主,播音风格为字正腔圆铿锵有力的普通话。

改革开放后,对台广播依然肩负着祖国统一的伟大使命,但是传播理念从灌输式转变为沟通式,让两岸人民通过广播这个渠道,了解到对方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

理念的改变导致播出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节目内容从过去单一的新闻节目发展为融新闻、资讯、文娱、服务于一体的丰富体系。

节目形式由录播为主改为直播为主,直播节目主持人生活化、情感化的语言也迎合了台湾听众的收听习惯,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专题节目也改变过去以播音员直接发表评论和意见为主的形式,采取了更多样的形式,如主持人交谈或访谈等,增强节目的生动性和亲切感。

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交流

目前的对台广播节目已经在文化资讯、节目资源、节目合作等多个层面上实现了双向交流,更加全方位地反映台湾大陆各方面的交流,重点关注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不再一味反映大陆的变化。

广播媒体对台传播的优势   传播优势。

相对于报纸和电视,广播是真正能够落地台湾的大众媒体

大陆的报纸不能在台湾发行,电视频道不能在台湾播出,所以涉台报刊和电视其实是向大陆受众传播台湾信息,而非真正意义的对台传播

他们主要是通过加工处理岛内媒体的“二手信息”获得传播内容。

广播不受人为因素干扰直接落地台湾,通过两岸电台合作交换节目实现两岸之间的双向传播

虽然电视频道上星以后理论上台湾受众可以接收到卫星电视信号,但是面对全世界数百个卫星电视频道节目的挑战,大陆节目的竞争力较弱。

台湾地区广播电台数量众多,说明台湾受众有良好的广播媒介接触习惯。

所以在传播信息方面,广播具有报纸和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

情感优势。

首先,广播依靠声音传播内容,声音的优势在于具有传真感,听其声能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能唤起听众的视觉形象,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切感。

其次,在电视和报纸媒体传播的语境中,信息往往呈现出单向流动,媒介主导着信息发布和社会舆论,受众往往没有或很难获取与传媒平等的话语权。

广播在传统媒体中最易于同受众交流听众可以在节目中表达观点、交流情感、提出服务需求,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

这一点与互联网的优势是相近的。

由于广播节目主持人长期与听众交流,因此同其他媒体相比,听众广播及其主持人更具有亲近感。

成本优势。

广播媒体成本低,扩张空间大。

同电视相比,广播的发展成本是比较低的。

从人力投入看,多则几十人,少则几个人就可以办一个台。

节目生产能力看,广播的优势更加明显。

广播节目生产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可以用较小的投入取得相对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播媒体对台传播的局限和困境   虽然广播媒体两岸交流中有诸多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利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

从一个侧面看,这些局限是两岸广播交流困境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看,也说明两岸广播交流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影响两岸广播交流的最主要的障碍是政策性障碍。

首先,两岸开放对方驻点记者不对等,两岸信息传播不对称;其次,台湾方面对落地台湾节目审查严格。

“新闻局”对新闻节目逐条审核的规定,制约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所以目前两岸交流节目以娱乐和资讯类为主。

而且,现在只能开放台湾电台的直播节目大陆落地,双方的节目大陆进行互动。

另外一个障碍是大陆地方广播电台发射功率小。

地方台相对于中央台政治色彩更加淡化,更受台湾听众喜爱。

特别是闽南地区和台湾“五缘”相亲(地缘、血缘、文缘、法缘、商缘),闽南的广播媒体沟通乡情,传递乡音,既服务台湾受众,又惠及本地受众,对于加深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国家对广播电台投入太小,地方台得到的投入更小,所以涉台地方广播功率普遍较小。

如果国家能加大对地方涉台广播的投入,将会突破这一传播障碍。

随着两岸广播媒体合作的不断深入,又一障碍逐渐凸显,这就是大陆广播媒体内部的竞争。

目前,大陆媒体除了和台湾媒体交换节目、共同制作节目实现在对岸落地以外,最为普遍的形式是购买台湾媒体的播出时段。

由于大陆广播媒体对为数众多的台湾广播电台了解不多,再加上大陆媒体级别不同,财力不同,资金雄厚的媒体抬价,出现了台湾广播媒体播出时段出售价格飞涨的局面,这就使得资金薄弱的媒体望尘莫及,而台湾媒体坐享渔利。

这样的现状对两岸广播媒体交流合作的健康发展不利。

结语   涉台广播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可以说是和两岸关系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60余年来,其规模、理念和运作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可以看出其在两岸交流中发挥的优势和实质性的传播效果没有改变。

总结对台广播传播的经验,政治文宣已经成为历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目前广播媒体对台传播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陈飞宝:《当代台湾传媒》,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作者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讲师)   编校:张红玲。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