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银行正从业务核算型向业务管理型转变,会计管理质量关系到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效能和风险防范能力。因此,会计管理银行经营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是银行业竞争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会计管理模式。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模式现状。

据对衢州市级各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各家商业银行从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先后进行了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基本特征如下:

(一)“扁平化”。商业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就是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撤销原来机构设置上的多重行政级别,减少管理环节,实现管理行与营业网点间一对多的点对点管理,通过精简网点精简管理人员,设立运行中心、金库中心、督导中心,实现集中核算、集中监督、集中管理,通过集中管理人员和整合业务系统,实现会计管理的独立性和广泛性,减少协调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框架。有的行实行了全面的“扁平化”改革,有的行则有一定的侧重点。如建行衢州市分行,2001年在全省建行系统率先对市区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的“扁平化管理改革,一方面下属机构从原来的23个,精简至现在的13个,另一方面全面精简管理人员,并实行营业经理委派制,全面监督管理网点业务,营业经理直接对市分行负责。市工行则是较早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监督的典型,市中行、农行也正在实行人员、业务整合,逐步朝“扁平化”方向发展。

(二)集中化。一方面是网点业务集中处理。,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基本实现了前后台分离,即前台数据录入,实时传递到后台运行中心进行账务处理,跨网点、跨行统一由运行中心进行清算。通过数据集中处理,提高账务的实时性,实现跨网点的通存通兑、业务查询,同时,清算资金统一进出,减少了风险源。另一方面是不同业务的数据集中。以前银行各类业务系统业务种类为中心,分部门开发实施,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数据的交换显得繁琐和低效,如对公、储蓄、信贷、资金、清算、国际业务系统相互不联接,业务数据分散存放,不利于信息的综合和决策。新型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对原来的会计核算系统、储蓄业务系统、出纳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进行了集成、整合,通过模块化管理,使其涵盖更广、更全面、更系统,进一步实现了系统数据的共享,便于业务统计和数据分析。另外,临柜业务也从原来的条块分割,发展成为综合化,并实行单人临柜,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

(三)信息化。银行业务信息化包括机及通信技术的运用。银行业一直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始终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账务清算、结算等方面的信息化过程,数据的实时传递、实时账务处理、综合数据的查询和跨行资金清算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银行会计扁平化管理的基础,信息技术水平决定了银行的服务水平,决定了银行会计管理的效率,也决定了银行的竞争力。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