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 要】作为一种特别的群体文化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具有渗透作用的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对班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引导和集体建构的原则。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要明确建设目标,培养班级文化认同感;要着眼班级实际,创建特色班级文化;要立足实践活动,构建精神家园。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精神;实践。

班级高校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组织载体。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学习与生活中相互磨合、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班级成员班集体价值观密切融合、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爱与支持,紧密团结、共生发展的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就是我们说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别的群体文化,是一种具有渗透作用的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对班集体成员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1]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一定意义上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1 班级文化建设的原则。

学生是一个热烈追求科学真理的青年知识份子群体,一方面他们能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贡献个人的智慧与才干,另一方面亦能在其中塑造出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良好品格。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积极引导、集体建构的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班级文化班级成员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集体文化,取之于生而益于生,即肩负着创造者与受益者的双重身份。班级文化建设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注重文化主体——学生的价值,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的潜能与智慧,凝练成果直接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指导帮助下,被赋予自觉行使"管理与服务"于个体和集体的主动权,具体承担着设计、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的大部分职责,使每一个成员焕发生命活力、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价值达成统一。

坚持积极引导。班级管理是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虽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是限于知识积淀与人生阅历的局限,价值观的取向、文化要素的拣择、文化成果的科学实施等方面还存在心智不成熟的倾向,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全程参与与积极引导。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升服务水平,以切实的行动,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指引中去。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监督引导班级风貌的主流方向,疏通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阻碍。

坚持集体建构。班级学生们获取知识、锻造适应未来发展所需基本技能的主阵地,这个意义上来讲,班级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创设一个致力于共生发展的特定班集体——“学习共同体”。班级成员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结成一种学习同盟,其共同创造的班级文化目标确立到成果共享,都应当是整个班集体意志的反映,是集体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体现。此外,班级文化班级成员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共同创造的而不是先天生就的,因此集体构建过程中还要注意班级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关注班级成员积淀于身上的先前文化,改造先前文化在是尊重已有客观性基础上“求同存异”再逐渐融入集体文化

2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是“硬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外在体现。[2]对于现行“流动教室”上课的大学,由于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班级物质文化构建主要集中为班服定制、班旗班徽班级印章等设计制作、班级档案与班级成长风采册的建立、寝室美化与文化展示等。

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刚性需求,是指以适应法律法规、校纪校规为基础,而建立的包括学风、思想、纪律等在内的,在班级成员间通过并约束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班级制度不仅指引学生的行为规范,还在班级中树立一种民主、公正之风,凡事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而不是任凭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定。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3]是班级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集体的本质、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表现为以班风学风室风建设为基点的班集体奋斗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内核,制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乃至整个班级文化的有力保障;要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要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抓住重点,统筹安排,落到实处。

3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环境,就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取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3.1 明确建设目标,培养班级文化认同感。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班级成员明确了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才有了清晰的总体规划,班级成员才清楚心往哪儿想、劲儿往哪儿使。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明确的指向性,班级成员个体目标集体目标形成趋于一致的合力。为达到这个目标,从组建一个班级的那天起,就要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个人风格等因素,形成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具有班级特色、富有激励性、书香浓厚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还应反映班级成员的意志,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调动每一个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逐步形成对集体负责任的意识,使他们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自主、全方位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言必信,行必果。经过学生自发探索、自主研讨而建设形成的班级文化雏形,是班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方面能为班集体成员所高度认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则对班集体成员起到较好的自我约束、自我维护、自我完善的良性作用。

班级成员班级文化的认同,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适当利用学生们的从众心理,巧妙借用班会、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及时广泛宣传:班级特色活动与创新工作、集体与个人所取得的荣誉、为班级发展所作出突出贡献者等,大势倡导、鼓励与班级文化相一致的行为、精神与风气,使班级舆论正向传递与强化班级文化,牢固确立学生们的班级文化认同感。班级成员必然受到成文或不成文的集体规范的制约,自觉调整与集体的关系,达到个体目标集体目标的和谐统一。只有使学生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使班级文化建设在同一个目标之上形成向心力,反之才能更好地建设班级文化

3.2 着眼班级实际,创建特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是班级成员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着眼于班级实际:如专业设置、师资配置、男女比例、身心发展情况、学年特征、学生综合素质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由班级成员共同建设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环境。一个特定的属于某一班集体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担负着育人的功能。

着眼实处,创建班级物质文化,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氛围。比如班徽、班旗就是一个班级的标志,设计者会结合班集体实际而赋予其一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是特色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需要在设定之初在班级中集思广益、在其“特色”上下功夫。此外,创建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这些带有“班级名号”的媒介不仅时刻提醒班级成员——我是班级的一员,还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工具,极大地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增添活力,助力班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致力优良风貌,健全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规章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班级优良风貌的重要保证。建立以辅导员或班主任为核心、党员和班干部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牵头主导下,党员和班干部带头具体落实,全员参与献计献策、健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诸如评优评奖、入党入团、班干部选举与任命等学生切实关注的重要活动或制度制定与实施中,必须设定科学、民主、合理的程序并严格依章办事,充分尊重每个班级成员的权利。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最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认同与继续遵循,形成良性循环。

3.3 立足实践活动,构建精神家园。

班级文化建设贵在实践,贵在构建精神家园。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一旦形成将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培育班级精神文化,应积极引导班级成员组织参与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

可以多鼓励全体成员以“班级的名义”示众,比如:参与校院各级的先进集体评选(如:优秀团支部评选、文明班集体评选),参与各级各类班集体比赛(如:班级大合唱、班级风采大赛),参加集体活动后务必留影、实行学期或者学年毕业照等都可以记录班级成员集体中的成长风采,强化“班集体”意识。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尽管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来,但通过不断参与“班级名义”的活动班级成员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合作奋斗的过程,不仅是成员共享记忆、形成共有经验的过程,更是成员间体味与凝练合作、创新、分享、进取等集体智慧迸发的好时机。

可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节点组织召开内涵丰富的主题班会,强化和传承班集体所坚持的“班级精神”。可以组织“个性自我介绍”,既可以锻炼成员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认识;可以组织如趣味运动会等强调团队合作创新的班集体活动,来加深班级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建立班级宣传小组,致力于班级形象塑造与宣传,如及时报道班集体成员参与活动获获奖情况,在成员间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增强班级成员集体荣誉感。

可以成立班级公益小分队,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拟定活动项目。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义务献血、校园或社区环卫、敬老院慰问、爱心捐献、留守儿童义务家教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到校院各级各类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三支一扶”、基层社会调研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机会,也是形成和传递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立足班集体实际,吸收时代发展的主流文化因子,不断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才能凝练出真正益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班级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红云.班级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2.

[2]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47.

[3]潘素芳.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报业,2011(5):99.

[责任编辑:许丽]。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