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经验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贸易流量指标分析表明,台湾地区与包括大陆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不平衡的互补贸易关系,对大陆出口依赖明显,对东盟等其他贸易伙伴进口依赖明显,致使台湾地区大陆与其他贸易伙伴贸易关系敏感。

基于多边阻力条件的引力模型分析表明,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双方经济增长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海峡两岸贸易政策等。

“大三通”、ECFA关税减让等政策的效果显著且不断放大,两种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海峡两岸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引力模型贸易流量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99—08   一、文献梳理与评述   在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产业垂直分工与贸易互补性、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一般均衡或局部均衡分析、政策影响等角度研究。

吴凤娇和陈炳华[1]运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流向。

李非和吴凤娇[2]运用G—L指数和GHM方法对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李非和蒋含明[3]用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海峡两岸贸易成本。

张传国[4]研究了由台商投资驱动的海峡两岸贸易以及由海峡两岸贸易诱发的台商投资之间的关系。

刘秀玲[5]利用海峡两岸出口数据测算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黄庆波和赵忠秀 [6]以贸易依存度、贸易竞争指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两岸四地贸易依存关系。

王腾坤[7]研究了海峡两岸贸易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向洪金和赖明勇[8]基于局部均衡COMPAS模型就ECFA对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影响大小进行了模拟分析。

国外学者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海峡两岸及亚太周边地区经贸关系的影响。

Hsieh[9]分析了WTO框架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Rosen和Wang [10]用GTAP模型分析了海峡两岸自由贸易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海峡两岸贸易的影响。

Chang等[11]分析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收计划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但对于决定海峡两岸贸易流量的双边和多边因素所做的研究还不多,特别是针对海峡两岸“大三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早收计划等重要贸易政策的定量分析还不多见,对大陆、日韩、东盟台湾地区周边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变化对海峡两岸贸易状况影响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文以台湾地区大陆等18个重要贸易伙伴1999―2014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以双边贸易流量指标和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为基本分析手段研究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二、理论模型与数据处理   1.贸易流量分析的主要指标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某一类产品k占i国出口份额与产品k在世界贸易额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RCAk=(Xik/Xi)/(Xk/X)(1)   其中,Xik是i国产品k的出口额,Xi是i国的总出口,Xk是世界产品k出口,X是世界总出口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的国际比较优势,该指标大于1表示i国在k产业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数值越大这种优势越明显。

(2)生产率水平(EXPY)是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基础,对出口国人均GDP的数值进行加权平均,即产品k的显性比较优势乘以该国同期人均GDP,可以计算出某国产品的显性技术含量。

在显性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再以i国k产品占该国总出口的比率为基础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可得到一国的生产率水平指标。

该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EXPY=∑ (Xik/ Xi )×RCAk×Y (2)   其中,Xik是i国对产品k的出口额,Xi是i国的总出口,RCAk是k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Y为该国人均GDP。

(3)区域贸易集中度指数(RIT)。

一个国家对不同地区出口数量会有所不同,一般用RIT指数衡量一国对某一国或某一地区出口的相对集中程度。

该指标大于1说明该国与特定贸易伙伴的区域贸易集中度较高,进而说明双方贸易关系较为紧密。

该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RIT=(Xij k/Xij)/(Xik/Xi) (3)   其中,Xij k是i国的产品k对j国的出口,Xij是i国对j国的总出口,Xik是i国的产品k对世界出口,Xi是i国所有商品对世界的出口

(4)贸易互补指数(TCI)是衡量i国和j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情况,如果i、j两国的进口部门和出口部门之间的份额完全相关,则指数为100,反之则为0。

令Mik表示产品k占i国从世界总进口的份额,Xjk表示产品k占j国对世界总出口的份额,那么i国和j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为:   TCIij=100×[1—∑|Mik—Xjk|/2] (4)   Michaely[12]提出的贸易互补指数通过计算两个国家进出口产品的重叠程度来衡量贸易互补关系,有别于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计算贸易互补指数的方法,其经济意义清晰,便于横向比较,是世界银行贸易流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的原理并不复杂但计算过程烦琐,限于研究目的本文不详细讨论计算步骤,只给出计算结果。

2.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13]提出,经过后续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完善,已经成为分析双边贸易关系的重要工具。

在简单模型条件下,常用双边的GDP作为引力变量,双边经济中心距离表示阻力条件。

Anderson和Wincoop[14]进一步完善了引力模型

他们指出,当贸易双方周边还有其他重要贸易伙伴时,双边贸易流量并非简单地取决于贸易双方的因素,还要取决于贸易双方与其他国家的多边阻力条件。

台湾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中国大陆、日本、韩国、东盟、中国香港是近邻,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这种贸易格局符合多边贸易阻力模型的基本假设,因此采用Anderson 和Wincoop[14]多边阻力条件引力模型分析海峡两岸经贸关系

考虑引力模型是连乘形式的方程,为便于做回归分析,方程两边取自然对数,对方程系数进行简化、合并,得到以下方程:   lnTRADEij=α0+α1lnGDPs+α2lnDISTij+α3lnTARIFFij+α4lnFDIsij+ε (5)   其中,TRADEij代表以美元现价表示的双边贸易额,GDPs表示贸易双方GDP的乘积与同时期世界GDP之比,DISTij表示双边地理距离,TARIFFij表示双边优惠关税率,FDIsij表示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αn表示常数项及每个指标的系数,ε为误差项。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各国贸易总量、贸易方向、GDP、人口数据指标取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数据缺失部分根据各国公布的统计资料补齐,2014年世界GDP取自世界银行的预测值。

台湾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指标取自台湾地区“经济部”公布的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数据。

引力模型的地理信息取自法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关税数据取自世贸组织关税在线分析数据库,贸易、GDP以美元现价计算,双边距离单位是千米。

关税仅取用税率百分数的数字部分,关税税率值缺失部分遵照关税税率的延续性,沿用上一年度税率,对于关税税率为0的情况,由于对数不能取0,用0.010代替。

4. 样本容量   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高度发达,与全球248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贸易品种涵盖世界海关组织统计的全部22类98章产品,但台湾地区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不均匀,与亚太周边重要国家和地区及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额的75%以上。

依据台湾地区对外贸易部门201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选取台湾地区18个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及重要邻近贸易伙伴的数据为样本,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或地区,选取了1999―2014年共16年的面板数据,有效样本288个。

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占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可以代表台湾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

三、经验分析   1. 贸易流量指标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根据式(1),以国际海关组织商品分类编码HS—2012两位编码为分类标准计算台湾地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台湾地区主要出口优势品种有:针织品、化纤、特种纺织品、贱金属制品、机电、影音产品、精密仪器、精密电子、塑料制品等。

在这些优势品种中,台湾地区的比较优势对美国、日本最为明显,其次是对中国大陆,再次是对韩国,和东盟相比则是各有所长,如表2所示。

(2)生产率水平。

用式(2)计算台湾地区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全部产品的生产率水平指标。

台湾地区的生产率水平(43192)明显高于大陆(8424),略高于东盟(40271),略低于韩国(49403),明显低于香港(114699)、日本(67234)、美国(151376)。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率水平作为一项衡量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贸易活跃、收入较高的国家的分值会高一些。

尽管东盟人均GDP远低于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人均收入较高,对外贸易活跃,三国贸易总额占东盟贸易总额的70%,产品优势集中,新加坡还是全球收入最高、贸易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显著抬高了东盟总体生产率水平指数

(3) 海峡两岸区域贸易集中度。

用式(4)计算2010―2013年海峡两岸区域贸易集中度指数,产品分类按照联合国广泛经济类别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 by 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BEC)划为食品及饮料、工业原料、燃油、资本品及配件、交通工具、消费品等6大类。

大陆台湾地区出口方面,食品饮料、工业原料、初级燃油、资本品零配件集中度较高,加工燃油、资本品、交通工具、消费品集中度较低。

台湾地区大陆出口方面,加工工业原料、资本品、资本品零配件集中度较高,其他品类集中度较低。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中,大陆台湾地区重要的初级原料和零配件的供应地,双方在加工工业原料、资本品以及资本品零配件相互贸易集中度较高,说明海峡两岸产业内垂直贸易较为频繁。

海峡两岸交通工具和消费品贸易集中程度远低于1,说明海峡两岸在这类产品的价格、质量、规格、消费习惯等方面差距悬殊,如表3所示。

(4)贸易互补指数

根据式(4)分别计算1999―2013年间台湾地区大陆贸易双向互补指数、2013年台湾地区大陆分产业贸易互补指数、2013年台湾地区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互补指数,结果如表4所示。

2009―2013年间,台湾地区出口产品与大陆进口需求互补指数稳定在80%左右,双边需求匹配度很高,台湾地区进口产品与大陆供给的匹配度平均在60%左右,匹配程度明显低于前者。

从产业角度分析,海峡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匹配度很低,特别是台湾地区农产品出口大陆市场需求之间匹配度只有26%左右,双方农产品互相需求很低或者贸易障碍很大。

大陆台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台湾地区大陆的进口互补性很低,表明大陆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台湾地区市场面临较多竞争或者贸易障碍。

海峡两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达到了非常高的互补程度,双向互补性都很强,双边贸易关系紧密,海峡两岸在相关领域可能存在高度专业化分工。

台湾地区大陆出口互补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而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互补指数明显高于中国大陆,表明台湾地区可能从其他贸易伙伴采购生产投入品加工后出口大陆

如果大陆台湾地区重要贸易伙伴实施关税减让政策,有可能直接影响台湾地区大陆和第三方之间的贸易地位。

台湾地区与其他贸易伙伴方面,台湾地区与美国、韩国的互补关系比较接近,与日本的互补关系要低10个百分点左右。

台湾地区对以上三国的进口互补指数都明显高于出口互补指数台湾地区进口依赖美、日、韩的供应,而台湾地区出口产品可能在进口国面临竞争或其他障碍。

台湾地区东盟方面,双方互补指数较高。

台湾地区东盟的进口互补指数高于大陆,超过83%,接近台湾地区大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互补关系,说明台湾地区在进口方面高度依赖东盟市场;台湾地区东盟出口互补指数不到71%,台湾地区出口东盟的依赖程度相对低一些。

2.引力模型分析   根据式(5)用统计软件STATA 13.0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用豪斯曼检验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Prob>χ2 = 0.409,结果不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观察随机效应模型各协方差系数,包括常数项在内的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

保留全部系数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lnTRADE=11.670+0.744lnGDPs—0.756lnDIST—0.188lnTARIFF+0.170lnFDIs(6)   下面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分析每种变量对贸易流量的影响。

(1)双方GDP的乘积与世界GDP的比值每增长1%将带动贸易额增长0.744%。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台湾地区“国际贸易局”公布的资料,2013年海峡两岸对外贸易额为1 244亿美元,同时期海峡两岸经济分别增长7%、3.7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全球GDP增长3.900%,即双方GDP相对于世界增长了5.059%,意味着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贡献了约为5个百分点(6.800%×0.744)。

(2)台湾地区大陆直接投资存量每提高1%将带动海峡两岸贸易增长0.170%。

2011―2014年间,台湾地区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长11.700%,意味着台商直接投资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贡献了约为2个百分点(0.170×0.117)。

进一步对16年来海峡两岸贸易和投资流量进行因果分析(Granger分析),结果表明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变化与海峡两岸贸易流量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显著(1%),且贸易流量的时滞为2,意味着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增长带动了海峡两岸贸易额增长,投资对贸易带动效应在2年后显现。

(3)双边距离每减少1%海峡两岸贸易将增加0.756%。

双边经济距离通常非常稳定,但海峡两岸却有特殊性。

如果以海运时间计算,在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大三通”以前,台湾地区大陆海运平均时间为7―9天,海峡两岸“大三通”以后平均时间缩减为3―5天。

以海运距离计算,即便以绕行距离最近的日本石垣岛计算,海峡两岸直航至少缩短了260海里(约470千米)距离。

尽管“大三通”没有改变海峡两岸地理距离,却缩短了经济意义上的距离,因此在引力模型分析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4)大陆台湾地区实际进口关税每下降1%海峡两岸贸易将增长0.188%。

目前大陆平均最惠国关税税率是9.700%,《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根据早收计划,大陆对农产品、化工、纺织、机械等539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产品实施分阶段减税计划,受益产品占当年大陆台湾地区进口总额的16.100%。

早收计划实施一年后大陆对台平均优惠税率下降到8.700%,到2013年优惠品种也扩大至800多项,平均优惠关税税率进一步下降到7.600%。

当前,海峡两岸总体关税水平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特别是占贸易额较大比重的液晶、集成电路、化工等产品有望纳入早收计划,将进一步带动总体关税水平下降。

四、海峡两岸贸易潜力及政策的效应分析   1.双边贸易潜力分析   贸易潜力可以用实际贸易额与模型预测值的比值来衡量,潜力小于0.800说明双边贸易潜力巨大,例如政策优势没有得到释放,或者存在其他重要制约因素。

潜力大于1.2说明双边贸易潜力释放得十分充分,进一步增长的动力减弱,需要引入一定的创新机制才能重新挖掘潜力,居于两者之间说明双边贸易潜力已经得到较好释放,同时也有一定的开拓空间。

海峡两岸入世以前,经贸往来受到政治、经济多种因素制约,贸易潜力难以充分释放,潜力指数均不足0.700。

2002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相继入世后,双边经贸潜力迅速转化为实绩,贸易潜力指数5年内即下降至2007年的1.660,贸易增长潜力趋于消耗殆尽。

2008年海峡两岸就“大三通”达成协议,扩大了贸易潜力,2011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扩大贸易潜力,促进贸易潜力指数持续回升。

目前,海峡两岸贸易潜力指数在1左右,贸易潜力已经得到释放同时还有进一步发展空间的良好状态,如表6所示。

2.贸易政策的效应分析   贸易政策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分析与引力模型直接相关的效应,即“大三通”的运距效应、早收计划关税减让的效应,两种政策同时实施所产生的协同效应。

假设两种政策有和无的四种组合分别计算模型预测值,可计算出运距效应、关税效应、协同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

(1)运距效应。

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大三通”带来的通航便利每年为海峡两岸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40亿美元,2011年以后更是超过200亿美元,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关税效应。

2011年早收计划实施以来,关税减让对海峡两岸贸易的贡献显著,从早期的每年30亿美元迅速提高至91亿美元。

可以预见,随着关税优惠幅度进一步扩大,关税减让效应会进一步显现。

(3)协同效应。

关税减让和“大三通”两项政策同时实施所产生协同效应每年为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贡献超过18亿美元,2014年达到29亿美元。

协同效应的存在说明两项政策互相促进,产生了积极的组合效果。

五、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

从生产率指数贸易集中度、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判断,大陆台湾地区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中间品进口市场,其重要性超过美国、日本、韩国、东盟等其他重要伙伴

海峡两岸中间产品贸易互补性很高,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海峡两岸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得到了发展。

大陆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台湾地区市场可能面临较多竞争或限制。

海峡两岸农产品互补性很低,如果排除农产品贸易障碍或者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该领域贸易还有一定成长空间。

1999―2007年间,台湾地区当局对海峡两岸实施的“戒急用忍”等降温措施并没有明显阻碍海峡两岸贸易发展。

2008年以来,海峡两岸历次重要贸易政策都带动了海峡两岸贸易发展,目前海峡两岸贸易匹配度较高,潜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预期海峡两岸贸易会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

(2)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动力。

海峡两岸贸易增长不仅取决于各自的GDP增速,还取决于双方在全球经济中份额变化,任何一方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都将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大陆经济长期保持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台湾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提供了持久的动力。

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存量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投资对贸易带动效应在投资2年后显现。

(3)海峡两岸贸易政策的效果。

“大三通”、早收计划等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其效应随着时间延续在不断放大。

两项政策对海峡两岸贸易增长的贡献显著,并且两项贸易政策同时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效果超过了单独实施某一种政策的情况。

(4)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的贸易关系。

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之间生产率指数相差明显,贸易互补指数较高,双边的产品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可以判断台湾地区与美国、日本乃至其他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的贸易关系会比较稳定,对外部政策冲击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台湾地区而言,美国、日本作为进口市场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作为出口市场的重要性。

(5)台湾地区与韩国、东盟贸易关系。

台湾地区与韩国、东盟在生产率指数、产品比较优势方面相当接近,三方的优势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竞争,大陆或其他贸易大国针对三方实施的差别化贸易政策可能引起较为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从而引发上述国家的高度关注。

台湾地区的进口需求对韩国、东盟依赖程度较高,而出口对其依赖程度较低。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大陆及美、日、韩、东盟等重要贸易伙伴均处于不平衡的互补贸易关系中,出口明显依赖大陆市场,而进口依赖其他贸易伙伴

这种贸易关系使得台湾地区大陆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变化非常敏感。

2.政策建议   (1)从维护、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角度出发,应努力维护对台湾地区贸易政策与对其他国家贸易政策的平衡。

大陆与某些重要贸易伙伴贸易关系有可能影响到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中韩、中国―东盟东盟―中日韩之间的优惠贸易安排中对台湾地区的排他效应不容忽视。

在适宜的场合把台湾地区纳入海峡两岸共同参加的区域贸易自由化体系,或者把大陆与其他国家签订的优惠贸易安排扩展到海峡两岸贸易政策中,有利于维持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平稳发展。

(2)应及时评估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潜力,当海峡两岸贸易增长潜力趋于耗尽时应适时出台贸易政策扩大贸易潜力

“大三通”、早收计划等措施迅速提高了海峡两岸贸易潜力并促成贸易潜力贸易实绩的转化。

从发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角度出发,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内容,扩大税收优惠范围,降低总体关税水平,减少非关税壁垒,将持续推动海峡两岸贸易发展。

应结合使用各种政策,既能减弱采取单一政策的突兀感,也能获得多种政策结合使用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获得更为理想的政策效果。

(3)改善台商投资环境,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

目前台商对大陆投资规模以中小型投资居多,地理分布相对集中,投资产业以批发及零售业、制造业、银行业、酒店服务业、信息软件服务业等为主。

与美、日、欧等地大型跨国投资者相比,大陆台资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较弱,对当地基础设施和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对政策敏感。

因此,改善台资企业经营环境,完善对台商投资的法律保护,形成公开、透明、公平的经营环境,同时注重改善基础设施质量,降低台商运营的综合成本,不仅有利于促进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增长,对促进海峡两岸贸易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凤娇, 陈炳华. 应用引力模型评判海峡两岸贸易流量和潜力[J]. 国际经贸探索, 2007, (6): 34—39.   [2] 李非, 吴凤娇. 海峡两岸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10,(1): 121—128.   [3] 李非, 蒋含明.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455—459.   [4] 张传国. 台商投资与海峡两岸贸易互动效应的实证分析[J]. 台湾研究集刊, 2005, (4): 61—67.   [5] 刘秀玲. 海峡两岸贸易互补性研究[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6): 57—62.   [6] 黄庆波,赵忠秀. 两岸四地贸易关系的依存性、互补性和因果性研究[J]. 财贸经济,2009,(7):82—87.   [7] 王腾坤. ECFA 签订对海峡两岸之经济分析与展望[J]. 理论参考, 2009, (7): 49—52.   [8] 向洪金, 赖明勇. 建立 ECFA 对海峡两岸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影响――基于局部均衡 COMPAS 模型的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11, (1): 18—23.   [9] Hsieh, P. L. The China?CTaiwan ECFA, Geopolitical Dimensions and WTO Law[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2011, 14(1): 121—156.   [10] Rosen,D.H.,Wang,Z.Deepening China—Taiwan Relations through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J].Peterson Institutes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0,(6):1—6.   [11] Chang,K.I., Hayakawa,K., ????益.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arly Harvest List: Evidence from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J].JETRO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cs, 2012,(8) :2—8.   [12] Michaely,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1583.[EB/OL]. [1996—03—26]. 责任编辑:于振荣)。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