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家族性高雪病影像学诊断体会

高雪氏病是先天性家族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罕见,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国内报道极少,又因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累及骨骼系统多变的X线表现,常不被临床及放射科医师所注意而误诊。

现将我院经骨髓涂片证实的两例报告如下: 1病例摘要 病例1:男28岁,家族兄长,身材矮小,四肢及后背疼痛,反复发作十年余,步态蹒跚。

查体:皮肤略呈赫褐色,双眼球结膜斑;肝脾肿大,肝于肋下5厘米,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

影像学检查:胸腰段明显骨质疏松,胸6、7锥体明显楔状变形,右股骨头变扁、塌陷,,密度不均,骨性关节面硬化不规则,关节间隙略变窄。

双侧股骨下段对称性膨大呈“烧瓶样”外观,骨皮质变薄,骨髓腔界限不清,代之以索条状骨硬化和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病骨周边未见骨膜反应。

胫骨上段见索条状骨硬化及不规则的密度减低区。

血液细胞学报告:骨髓增生活跃,全片可见85个高雪氏细胞

病例2:女,22岁,家族妹妹,10岁患者因肝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

影像学检查:双侧股骨头变扁、塌陷,其内可见囊性破坏,密度不均,左股骨头可见斑点状密度增高影,关节间隙未见明显狭窄,双股骨下段对称性膨大呈烧瓶状。

血液细胞学报告:骨髓增生活跃,可见多个高雪氏细胞

2讨论 高雪氏病系先天性糖脑苷代谢障碍性疾病,因葡萄糖苷酶缺乏,导致葡萄糖脑苷酯不能被分解而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

含有脑苷酯的大量高雪细胞在多器官内沉积,特别是肝、脾和骨髓内侵润。

[1]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含有脑苷酯高雪细胞骨髓内浸润,提高破骨细胞的活性,导致骨质结构被破坏

高雪细胞沉积骨髓内可挤压骨内滋养血管,产生局部缺血、梗塞、坏死。

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骨折。

临床分为三型型,Ⅰ型(婴儿型)为急性神经型,病程短促,常于两年内死亡;Ⅱ型(少年型)呈亚急性表现,疾病晚期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Ⅲ型(成年型或慢性型)无神经系统症状。

起病缓慢可拖延多年,多以脾脏肿大来医院就诊,皮肤因网状组织内脂色素沉积而呈棕黄色,以头、颈、手等暴露部位明显,高雪氏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组为兄妹2人,反复发作多年,应该是慢性型。

3影像学诊断 本病骨骼改变因年龄而不同,病变可累及任何骨骼,多见于股骨、脊柱、髋部及肩部,下肢较上肢易受累及,各种影像检查如下:X线CT片表现为髓腔膨胀、骨骼变形,疾病不断进展时,全身骨骼都可变形。

下肢长管状骨髓腔扩大较上肢骨多见。

股骨、胫骨及肱骨髓腔内充满高雪氏细胞,引起骨吸收,股骨下段膨胀呈烧瓶样改变;沉积骨髓内的高雪氏细胞使骨小梁结构萎缩,可致全身弥漫性骨质疏松,骨皮质也可出现大空洞性骨缺损;高雪氏细胞沉积骨髓内可挤压骨内滋养管产生局部缺血、梗死或坏死,最常见于,股骨头,致使股骨头囊状破坏,死骨形成,关节塌陷,骨密度不均,也可发生骨髓栓塞,骨干髓腔内出现索条状骨髓钙化,本组两例均有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

同时高雪氏细胞在椎体内浸润可导致大量骨丧失,引起压缩性骨折,使椎体呈不规则楔状变形,脊椎可后突畸形,本组有一例压缩性骨折,[2]MRI能够获得病变区骨骼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图像,其中冠状面图像尤为重要。

它既能显示病变纵向范围又能观察骨髓内部受累的变化。

高雪病早期骨骼外形无改变,骨质破坏不明显时,即能显示骨髓的异常信号。

选用T1、T2及脂肪抑制技术,可准确显示髓内受累程度及纵向范围,因此MRI是诊断高雪病的最佳方法。

它既能显示病变纵向范围又能观察骨髓内部受累的变化,在早期骨骼外形无改变,骨质破坏不明显时,即能显示骨髓的异常信号。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