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探析

摘要:协作知识流在项目特别是信息系统项目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理论,在对协作知识流、协作图、概念图概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之上,提出并较为全面的论述了基于概念图交换的协作图模型这一新型的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方法。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   1 背景和意义      通常来说,项目尤其是信息系统项目是由多个部分组成,跨越多个组织,需要多方协作

协作生态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创新环境。

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协作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带来知识的分享和知识的快速流动,所以也提高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经济性”,增强了成员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使得创新可以更好更快的实现,这就是创新环境和知识的“溢出效应”。

所有成功项目的公共特征是在整个团队中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整个团队包括客户、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质量专家、文档人员,和其他参与项目的所有人。

笔者将协作定义为一组人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协作需要沟通,但只沟通是不够的。

协作需要对工作目标达成协定,了解如何达到目标,并且知道协作工作的状态。

协作要求民主的领导方式和项目团队氛围,即由原来的“命令和控制”转变为信息民主时代所必需的“连接和协作”。

项目协作包括协作沟通、协作支持、协作学习和协作设计等内容。

通过协作

所有项目成员对项目的目标。

产品的边界,发布计划都有统一的认识,在此之中,和客户的协作是关键。

2 概念及方法      2.1 协作知识流的关联   协作知识流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关联的?根据定义,协作涉及一个团队,并且协作的工作是基于任务的,而知识流也是基于组织的流程性活动的。

一般个人或小组投入创造力来开发工具背后的核心思想。

一旦探究了各种方法.并选定一个,项目就转换为协作模式,团队在此模式下构建产品,对应有相应的知识流。

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每个人来说,面对不同情境,协作有两种方式;   (1)使用派生属性,每一次对该责任有影响的事件都必须去更新这个承担责任的属性,这是推的方式。

(2)使用查询方法,让别人主动来完成对你的查询。

这是拉的方式。

这表明协作具有相对封闭性、排除性和目标性的特征,这也是一个成员或一个团队选择协作的前提和限定。

关于项目协作知识流模型构建,笔者认为这一构建使得较大开发团队的实时项目协作成为可能。

它的构建基于知识可视化和系统分析的思想,表现为概念图协作图的运用,通过协作过程的知识可视化以达到项目协作知识的低耗流动。

2.2 概念圈在项目中的隐喻及特性   概念图的创始人Novak教授认为,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也成为一种可视化隐喻

它表达的是结构化信息。

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至于圆瞬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经常使用的概念图有十余种之多,在项目管理特别是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

如系统分析阶段,可用树形隐喻描述组织人员构成,用Mindmep隐喻表达用户不断的变更需求,用Flowchart描述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

用ISHIKAWA(鱼骨图)描述系统开发的制约因素等。

关于概念地图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叠加,组合.能够有效的实现知识创新与传递交流,这反映在概念地图的制作工具如CmaoToois、Keystone等支持同步合作,例如Key—stone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概念图绘制工具。

(2)发布服务器基于IIS的应用程序,内容被存储在Microsoft SQL Server服务器上,通过它用户可以将概念图发布到网站。

(3)协作服务器.是发布服务器的拓展,不但可以实现概念图的网络发布与共享.还为多用户之间的协同作图提供了灵活的消息传递功能,实现了多用户协同作图的机制。

2.3 协作图的概念及特性   协作图其实与上文介绍的协作概念内涵上存在一定差异,它是用于显示对象之间如何进行交互以执行特定用例或用例中特定部分的行为。

协作图显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它更有利于理解对给定对象的所有影响,也更适合过程设计。

协作框图中。

每个对象都是用方框表示,并且在方框内各自做了不同的标志,这些标志一般前面都标有冒号或者加下划线。

而对象之间的关系则用方框间的实线连接表示,对象间的消息,由标记在实线连接上方的带有标记的箭头表示,箭头方向描述了消息的流动方向。

协作图具有动态性.流程性和适用于表现多主体活动的特征.   概念图协作图充分地表达了项目团队内的静态的隐性知识和动态的显性知识,两者的叠合形成了组织的知识流。

知识流的起始点和停止点就是知识节点。

节点在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表现。

代表了知识员工或知识库。

知识在组织范围内按照知识节点之间的拓扑结构和连接条件发生流动。

概念图的机器化绘制导致了它不再因格式或者结构不一致而是异质知识,可以很容易的在团队或组织内流动。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