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

原文: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毕业论文网 /2/view—12158189.htm  译文:以清廉俭约的标准约束自己,以宽厚诚信的态度对待别   人,以公正坦荡的胸怀去消除大家的猜疑,以礼貌谦让的   作风去替代严酷峻急行为

智慧:节俭寡欲思想能够形成廉洁自律品格。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诗现存800余首。

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他除写诗外,也写散文。

《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就是刘禹锡的散文作品。

令狐公,即令狐楚,也是唐代的文学家,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登进士第。

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

入为中书侍郎,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为衡州刺史。

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

”就出自《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中,所谓清俭,原意为清白不污,纯正不苟。

现在,人们通常将“清俭”理解为不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不谋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谓自律,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觉的行为

前者是一种操守和品德,后者是一种修养和能力,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的道德完善。

古代先贤们奉行的节俭寡欲思想廉洁自律品格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

正是由于先贤们的身体力行,使节俭寡欲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并提供了廉洁自律的不朽典范。

当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一思想也有安于现状、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就能化弊为利。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廉洁自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恩义、勤俭廉正的传统美德,它是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关系的一种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

古代的仁人志士对此无不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廉洁自律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我们抵制贪得无厌、享乐至上、骄奢放纵思想行为的有力武器,还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党中央一再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曾几何时,党中央、中央纪委分别对政府机关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作出了廉洁自律的一系列规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战胜自己就是时时处处、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管好自己的手,不乱伸;管好自己的口,不乱开;管好自己的心,不乱寸。

就是要以清廉俭约的标准约束自己,以宽厚诚信的态度对待别人,以公正坦荡的胸怀消除大家的猜疑,以礼貌谦让的作风替代严酷峻急行为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

廉洁自律是一项长期的思想作风建设,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坚持不懈完善自我,持之以恒提升自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我们的党员干部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资料支持:《古诗文里的廉政大智慧》)。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