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殷市【从《河岳英灵集》看殷�的“远调”说】

关键词:殷� 范畴 远调   摘 要:盛唐殷�在《河岳英灵集》中标举“远调”范畴,一方面强调其注重情思的审美内涵,另一方面又补充了自然声调对“远调”产生的影响,将其确立成为一种诗美理想:格调高远,声调流畅

一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开元、天宝年间,进入全面繁盛的时代,也即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但是盛唐诗歌创作的无比繁荣,并未同时带来文学批评的繁荣,没有产生《文心雕龙》式的体大思精的系统的文论,只有零散的点评式的文学理论,缺乏理论总结的系统性。

殷�的《河岳英灵集》在这种情况下脱颖而出,它是一部盛唐诗歌选集和评论集,采用了选评结合的方式,以“当代人”的眼光对诗坛状况作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比较全面地勾勒出了盛唐诗人群体的创作风貌,也精当地论述了各个作家独特的风格,同时注意从理论上加以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内涵深刻的诗学见解,体例新颖,理论性强,在现存十种唐人选唐诗中成就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盛唐缺乏系统理论总结的不足。

殷�生平事迹不详,大约生活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有《河岳英灵集》和《丹阳集》(已佚)。

河岳英灵集》选评了开元二年(714年)至天宝十二年(753年)间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位诗人的诗作二百三十四首(今实存228首),全书分上下两卷,卷首有叙、论,然后选录作品并对每个诗人逐一进行品评。

叙曰:“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

武德初,微波尚在。

贞观末,标格渐高。

景云中,颇通远调。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①这是一段诗风流变的简史,自萧齐以下轻艳浮靡的宫体诗盛行,到唐高祖时期遗风犹在,贞观末到景云年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时期,到了开元中期以后,以“声律”、“风骨”为成熟标志的盛唐诗风,才建立起来。

殷�认为盛唐诗歌具备“风骨”、“声律”的特征,而对初盛唐之交的景云年间诗歌创作,概以“远调”的特征。

在具体的诗人品评中,殷�也多次使用到“调”、“远”的术语,赋予这个范畴以深刻的内涵,下文拟从两个角度对这个范畴作进一步的考察:一是结合叙、论、作家评语以及所选诗例进行考察;二是对景云年间文学创作风貌的整体把握。

二      在《河岳英灵集》叙、论及诗评中,“调”出现10次。

《集论》曰:      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

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

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

……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

…… 令所集,颇异诸家。

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声律,殷�的基本态度是肯定声律

他认为律是文章之本,诗之气、节、才要依靠声律才能得以完美地体现出来,因此作为一个诗人,不可不知音律。

他标举盛唐诗坛气象为“声律风骨始备”、“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都突出了对声律的强调与重视。

但殷�反对过于拘于切对,主张声律要自然和谐,重视自然声调的和畅之美。

他斥责那些“挈瓶庸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徵羽,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贵声病,崇轻艳,增矫饰,形成一种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诗歌倾向,有害于诗道,也即“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损伤了诗歌的自然美,文学背离健康发展的道路。

他认为:“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

纵不拈缀,未为深缺。

”“至如曹刘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而逸驾终存。

”这些诗不讲究平仄相间,对称切对,但自然流畅,仍不失为好诗。

最后他指出:“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

”词藻有刚健柔媚,声调有高低强弱,只要二者能达到和谐结合,就可谓了解音律了。

这与钟嵘《诗品》“但令清浊流通,口吻调利,斯为足矣”②的论述比较接近,都重视自然声调,强调自然声调流畅和谐。

从这里可以看出,殷�的“调”是指自然声调,而不是讲求平仄对仗粘附的声律

在具体的诗人诗评中,殷�也多用“调”的这个义项来评价盛唐诗人。

例如,集上评王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

”集上评李颀:“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

”词秀(绣)主要是指语言的淡雅柔和、灵慧清丽等特点。

调雅(清)是指音韵清雅,和谐流畅

两者都是就诗歌语言艺术的风格而言的。

最能体现王维创作个性的山水诗,恬适澹远,宁静明秀,意境幽美,语言自然真率,清婉流丽,声调和谐。

李颀以七古擅长,风格雄浑旷放,豪爽奔放,声调清壮激越。

殷�对他们的这种语言特色予以肯定,突出了他对自然声调这一标准的重视。

在《河岳英灵集》诗评中,还有四处用到“调”,但显已不是指自然声调

集上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

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

……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集中评孟浩然:“浩然诗,文彩茸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集中评储光羲:“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集下评祖咏:“咏诗剪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

”李白生性倜傥风流,豪放不羁,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脱略形迹,张扬个性,心轻流俗,恣情山水,流连边塞,故其诗文创作以淋漓酣畅的才情挥发形成奔放超迈、洒脱飘逸的诗歌风貌,形成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高峰,成为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

殷�称之为“自骚人以来,鲜有此体调也”,认为李白直承屈原楚辞奇伟恣肆的诗歌风貌

这里的“体调”,指体貌风格。

“调”也即“格调”,指作家或作品的风格。

在孟浩然的评语中,雅调与凡体对举,也可看出“体调”的意义。

孟浩然一生隐居不仕,诗歌多表现一种隐者超然绝俗的高致和啸傲林泉的逸兴,山水田园诗风格清幽淡雅,兼具抒情寓意、图貌写物、浑然一体的长处,意境清雅幽远,语言洗脱凡近。

这里“雅调”,当指高雅脱俗的风格,这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共有的诗风特点。

与王孟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储光羲、祖咏、綦毋潜、裴迪、常建等人。

评储光羲:“格高调逸”,也即格调高逸。

储光羲的诗歌成就主要是田园诗创作,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情趣,风度潇洒,超尘出世,情趣幽远,风格高远

这里“调逸”,也即“调远”,格调高远

殷�评祖咏曰:“气虽不高,调颇凌俗。

”“调颇凌俗”也是“调逸”、“调远”的意思。

“气”指“气骨、风骨”,是殷�《河岳英灵集》中重要的评诗标准,指激昂慷慨的思想感情和充实的现实内容。

祖咏的诗,以羁旅行役、山水田园为主,情感力量不是很充沛,但多表现隐逸之志和高洁的情怀,风格超脱高远,故曰“调颇凌俗”。

由上可见,“调”在《河岳英灵集》中,既与声调有关,又不拘执于声调,还指诗的格调,即风格。

同时也要看到风格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形态,内在的精神内涵、审美要素与外在的形式载体相融合,形成独特的风貌

所以声调的高下也会影响到格调风貌

河岳英灵集》中,“远”出现九次。

集上评常建:“(建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集上评刘 虚:“ 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

……并方外之言也。

”集中评储光羲:“储公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

”旨远、兴远、趣远,指兴趣幽远,情趣高远

与此有关的评语还有:“行在物情之外。

……亦何必历遐远探古迹,然后始为冥搜”(张谓)、“远出常情之外”(王季友)、“善写方外之情”(綦毋潜)等等。

所谓“方外”,本出《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

”即超然于世俗之外。

王、孟山水田园诗派都程度不同地有隐逸精神,诗中多表现超尘出俗、遗世独立的高怀远志,情思清远、情调幽远,整体上构筑一种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所以殷�的“行在物情之外”、“远出常情之外”、“善写方外之情”同“旨远”、“趣远”、“兴远”精神内涵是相通的,都指情思高远,情调幽远。

殷�所举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联,出自常建最负盛名的山水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全诗情感深沉含蓄,辞旨深远,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殷�所举刘 虚“松色空照人,经声时有人”一联,出自《寄阎防》:“青冥南山口,乱花随暮春。

纷纷对寂寞,往往落衣巾。

松色空照人,经声时有人。

晚心复南望,山远情独亲。

应以修往业,亦惟立此身。

深林度空夜,烟月资清真。

莫叹文明日,弥年徒隐沦。

”这首诗写山林景色,风格清丽淡泊。

刘 虚做过几任小官,但他性高古,好诗文,有明显的山林隐逸之风,他的作品自然气骨稍弱,但重视声律的严谨{3},所以显得婉转流畅,而作者的个性气质又渗透在诗中,所以作品显得格调高远

至此,我们可以对殷�的“远调”作一结论:它一方面强调风骨,注重情思,由情思高远进而达到格调高逸,另一方面又补充了自然声调对“远调”产生的影响,声调流畅和谐也有助于高远格调的形成。

它是对盛唐之音的“声律风骨始备”到来之前文学特征的一个概括,融声律中自然声调的质素和风骨中情感偏向高远超逸的那部分情思,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特征:格调高远,声调流畅

三      景云是睿宗的年号,为710—711年。

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自己的文学惯性,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因此对景云年间文学创作面貌的考察,可以把上下限扩展,上限到唐中宗神龙、景龙年间,下限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前期。

这个时期承前启后,为唐诗的繁荣在形式、格调意境、内容等方面完成了某些规定性,风骨声律交错对诗歌发生作用。

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主要作家有沈宋、文章四友、吴中四杰、燕许大手笔、富吴体等,他们为正格唐音的到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一,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更加邃远浑融。

初唐甚至六朝时代,已不乏韵律优美、情景交融的优秀之作,如初唐王绩的《野望》,宁静淡泊,平淡自然,但这种诗并不多见。

沈 期、宋之问后期贬谪南国之作,通过对异乡景物的描写寄托深沉的京国之思和身世遭逢的慷慨,感情真挚动人,景中含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也浑融邃远。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来,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通过北雁、陇头梅等岭南独特景物抒发诗人彷徨低回、愁闷凄楚的思想感情,景因情而蒙上了一层悲楚的色彩,情因景而更加凄婉,情与景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整体上构筑成浑融玲珑的意境

与此同时或稍后,张说的大量山水诗创作对盛唐山水诗派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他融情于景,纯粹抒怀言志的诗句明显减少,强调情景交融与意境的圆润。

张若虚和刘希夷的诗歌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明净纯美的诗境。

景云年间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这种进展,为兴象玲珑、意境浑融的盛唐音的随之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声律渐近成熟,也更流畅和美,合于自然。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他们在四杰诗体建设的基础上,研炼诗律和诗艺,谐协音律,使近体诗合格律大大提高。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 期最后完成的。

《新唐书•宋之问传》云:“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及之问、沈 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沈、宋之称,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主要是将永明体的平、上、去、入四声归为平声、仄声两大类,使之合理地简单化,消除了“四声八病”禁忌太多的弊端,这样既能充分自由地表情达意,又能取得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有利于创作的自由开拓。

在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的诗作中,不乏这种声律和谐流畅,情景交融的佳作,几近盛唐诗歌声调流畅自然、情景水乳交融、意境圆润浑融的风貌

景云年间文学创作风貌,无论是声律流畅和美,还是情景交融诗作的涌现,以及圆润浑融意境的创造,都已具有盛唐风貌的气息,迎接着盛唐之音的伟大降临,殷�“颇通远调”的评述是切合这种风貌实际的。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王彩梅,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河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孙欣欣,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① [唐]元结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下文所引皆据此书。

②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③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