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技术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

【关键词】 舌诊

[关键词] 舌诊; 红外线; 红外热图。

Infrared technology applied in tongue insp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ongue inspection; infrared rays; infrared thermography。

舌诊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舌诊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传统的舌诊是依靠医生对舌象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描述,有很大的主观性。红外线是一种波长大于可见光中红光的电磁波,在应用中具有非接触性、无辐射、无创无损等特点。红外热像技术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临床诊疗疾病提供了客观依据。它是通过观察、测定生物体表面温度场和热流的异常来发现或预示病变,故可以利用红外热像仪测定舌面温度场,再通过生物传热计算得其内部温度,进而获取其他参数以使舌诊量化[1]。

1 健康人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1.1 健康成人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诸凯等[2]用红外热像仪摄制了280例健康人的舌热像,并进行了探讨;章熙民等[3]对380例健康人的舌热像也进行过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舌温与年龄、性别、舌色、舌面分区等因素有关。

1.1.1 舌温与年龄的关系 以40~49岁年龄组舌温最高,低龄组或高龄组较低。诸凯等[2]认为其原因是:高龄组舌血液流动缓慢,血液流变学测试表明其血液黏度要比中、低年龄组相对较高,故血液灌注率减少,代谢水平低;而低龄组虽血液循环旺盛,代谢水平高,但由于舌津液分泌量多,散热能力较强而使舌温偏低。

1.1.2 舌温与性别的关系 男性和女性全舌平均温度近乎相等,但同一区域的舌温却有不同,舌根及舌两边区域平均温度女性高于男性,舌中、舌尖区域平均温度男性又高于女性,而且变化的趋向性明显。

1.1.3 舌温与舌色的关系 红舌舌温最高,依次为暗红舌、紫舌、淡白舌、淡红舌。各种舌色的舌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4 舌温舌面分区的关系 健康人舌面5个区域舌温依舌根、舌左边、舌右边、舌中、舌尖逐渐降低,区域间平均温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用函数式t=c+bx+ax2表达舌根至舌尖的温度(以x=0,0.5及1分别表示舌根、舌中及舌尖分区的位置),同时推算出对于健康人,式中各项系数为:c=34.26、b=-1.05、a=-0.34,平均温度为33.66 ℃。

1.2 健康学龄期儿童舌红外热图的特征 吴敏等[4]摄取700名健康学龄期儿童舌部的红外热像图,结果为:正常学龄期儿童舌部温度在32.5 ℃~34.5 ℃,舌尖、舌中、舌根、舌左边、舌右边之间平均温差在±0.4 ℃间。

2 舌温与病证的关系。

刘黎青等[5,6]采集老年冠心病患者及正常老年人的红外舌图,并在施以冷热负荷后即刻以及刺激后每隔1 min各采集一红外舌图,直到恢复刺激前状态,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1)常温下,冠心病患者舌体各点的温度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温较健康老年人明显降低,舌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明显低于健康老年人。(2)两组热负荷舌温均较负荷前增高,其中舌尖温度升高的幅度较舌体两侧大,提示舌尖对热负荷的敏感性可能高于舌体两侧;冠心病组热负荷前后舌温差值较正常组低,其舌中点、舌中左侧点、舌中右侧点位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体对热负荷的敏感性较健康老年人低。(3)冷负荷后两组舌体温度均降低,其中舌尖舌体温度下降幅度相似,且与冷负荷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冷负荷前后舌温差值低于正常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舌体对冷负荷的敏感性较健康老年人有所下降。

刘黎青等[7]还对糖尿病患者红外热舌图进行了观察,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淡红舌组、舌红少津组、紫暗舌组、舌红苔黄腻组,观察各组红外热舌图的温度分布特征及施以温度负荷后的变化,采集方法同上,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糖尿病组红外舌图温度普遍低于正常组,且对冷热负荷的敏感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舌红少津组各点温度均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冷负荷舌温变化大于正常组(P0.05);紫暗舌组舌温低于正常组,其中舌尖及舌前两侧降低显著,冷负荷舌尖及舌前两侧舌温变化值大于正常组(P0.05);淡红舌组舌温有降低的趋势;舌红苔黄腻组舌温变化不大。

许兴国等[8]检测9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外舌图,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急肝组)5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慢肝组)38例;另与136例健康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1)急、慢肝组全舌平均温度均低于健康人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慢肝组全舌平均温度虽高于急肝组,但无显著性差异。(3)急肝组舌面各区域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并按舌根、舌中、舌左、舌右、舌尖顺序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结果表明,只有舌尖、舌根区平均温度与其他各区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4)慢肝组舌面各区域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组(P0.01),并按舌根、舌中、舌右、舌左、舌尖顺序递减,各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结果显示,舌尖平均温度与其他各区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根区与舌左区、舌右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认为肝炎患者舌面温度降低,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舌体微循环障碍、血液灌注不足使产热量减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舌面津液分泌偏多,进而使散热能力增强所致。

诸凯等[2]摄制了104例患者的舌热像图,其中高血压病34例,冠心病30例,消化系统疾病40例;章熙民等[3]对100余例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消化系统疾病(胃肾阴虚型)患者的舌热像图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舌温与疾病有密切关系,不同病证患者舌温有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冠心病气虚血瘀型患者全舌舌温显著降低,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舌温分布差别不大,而消化系统疾病胃肾阴虚患者舌温显著增高。这种差异印证了中医关于舌面分区与脏腑有关的理论。

刘黎青等[9,10]按中医辨证分型测试了123例患者的红外舌图,分为阴虚证、阳虚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湿热证5组,并设61例健康对照组,观察冷热刺激对红外舌图的影响。结果表明:(1)阴虚组舌尖、舌前部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其他证型组,且与其他证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老年阴虚证患者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低于正常组,且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阳虚组的舌温显著低于正常组及阴虚组、湿热组;老年阳虚证患者各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均低于正常组(除舌中点),且舌尖点、舌前左侧点、舌前右侧点、舌中点均大于气血两虚组及湿热组(P0.05)。(3)气滞血瘀组舌温普遍低于正常组及湿热组、阴虚组,冷热负荷舌温变化值均大于正常组;老年气滞血瘀证患者舌温变化值低于正常组(舌尖点P0.05)。(4)气血两虚组舌温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湿热组、阴虚组,冷热负荷后即刻舌温变化值明显小于正常人及其他证型组;老年气血两虚证患者各点舌温变化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5)湿热组舌尖温度低于正常组,冷热负荷舌温变化值明显小于正常组;老年湿热证患者舌尖、舌前两侧点冷负荷前后变化值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阴虚组、阳虚组、气滞血瘀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