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鱼混养技术

淡水养鱼混养技术。

在同一池塘中、同一养殖周期内放养几种不同鱼种和不同规格的鱼,称为鱼类混养。采用多鱼种混养可以立体利用水体空间,充分利用不同鱼种之间的促进作用,达到有效提高单位产量的目的。但也有人认为,混养不能根据鱼类营养需求配制相应的饲料进行强化喂养,因为鱼类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而且大小鱼之间争食矛盾突出, 降低了成活率,影响经济效益。大量实践证明,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食性和池塘类型养鱼,是鱼类混养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浅谈鱼塘混养应注意的几方面问题,以供参考。  1.混养类型  池塘混养类型应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养殖鱼类饲料来源等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成鱼池塘中应选择5~8种鱼类混养,其中要选定1种或2种作主养鱼,其余作配养鱼,主养鱼和配养鱼的选定是确定混养类型的关键。主养鱼的选择应根据鱼种来源、饲料供应和池塘条件等情况而定。通常,鲢鱼鳙鱼为上层鱼,草鱼、鳊鱼为中下层鱼,青鱼、鲤鱼、鲫鱼为底层鱼。按这三个类型进行搭配,可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从鱼类食性上看,各种鱼类有不同食性,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草鱼、团头鲂吃水草为主,鲤鱼和鲫鱼则以昆虫幼虫、水生高等植物碎片、杂物碎屑及藻类等杂食为主,这种鱼类就可以相互利用。如草鱼吃草,其粪便可以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生长,供给鲢鱼鳙鱼食用,而鲢鱼鳙鱼吃掉了浮游生物,降低了水的肥度,又有利于草鱼的生长本文由收集整理。所谓一草养三鲢正是这个道理。在具体养殖上,以草鱼为主的池塘,一般多配养鳊、鲂鱼;以青鱼为主的池塘,要多配养鲤鱼;鲢、鳙鱼混养池中的必备鱼类,由于它们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浮游生物生长,可以间接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鲤、鲫、鳊、鲂、鲴、罗非鱼等,都可作为混养池中的配养种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混养比例  混养池塘中各种鱼类之间的混养比例因不同的混养类型而有很大差异,例如以鲢鱼为主的混养鲢鱼占65%~70%,鳙鱼占5%~10%,团头鲂占10%,草、鲤、鲫共占10%~15%;如以草鱼为主的混养草鱼占30%~40%,团头鲂占5%~10%,鲢鱼占30%~40%,鳙鱼占5%,鲤、鲫各占5%。即使是同一种混养类型,也因肥料和饲料供应情况,池塘条件、鱼种规格、养鱼措施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动很大。例如鲢鱼草鱼混养,如肥料来源充足,可多养鲢、鳙鱼,如草类饲料多,则可多养草鱼草鱼或青鱼为主,混养鲢、鳙鱼时要考虑水体肥度的情况,放养过多则不能满足鲢、鳙鱼的摄食要求,少则肥水产生的浮游生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水质容易变坏;鲢、鳙混养,一般鲢、鳙鱼之比为(3~5)∶1,如果池中浮游植物多,可适当多养鲢鱼,如果浮游动物多,可适当多养鳙鱼。  3.放养密度  适当放养密度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如果鱼种放养过稀,就不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资源;而放养过密,鱼产量虽然能有一定的提高,但所产的商品鱼规格偏小,在饲养过程中,容易缺氧、浮头,甚至死鱼,得不偿失,因此只有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才能保证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养鱼生产上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条件确定放养密度池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可密养,反之,水源不足或排灌不便就要稀养;饲料、肥料的供应量充足,则只可适当密放,若饲料、肥料的供应量不足,则只可适当稀放;池中混养的种类多,可适当密放,反之,应适当稀放;管理水平高的可适当密放,管理水平较低的可适当稀放;根据往年的放养效果来确定放养密度。  4.饲养管理  混养池塘要大而深,一般5亩以上2米水深以上的池塘,才考虑配套上、中、下层鱼类混养。小而浅(1~2亩,水深1.5米以下)的池塘和饵料种类比较简单的池塘一般不混养混养饲料投喂采用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同时结合看天、看水、看鱼、看pH值、看溶解氧的四定五看原则,日投2次,投饵量占鱼体重5%。清晨池水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时应减少投喂量或停食,发现严重浮头应立即开动增氧机,若无增氧设备而又来不及补注新水时,可亩。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