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肠穿孔62例超声诊断分析

【关键词】; 外伤性肠穿孔超声诊断。

人类事故损伤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腹部创伤的死亡率占全部创伤的10%[1]。闭合性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有时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大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故易误诊,甚至漏诊。本文收集了本院1996年4月~2007年12月62例腹部外伤致小肠破裂患者的相关资料,旨在探讨超声外伤性小肠穿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8~72岁,平均39岁,其中交通事故47例,挤压伤4例,坠落伤7例,撞击伤4例。第1次超声检查时间外伤后3~72 h;14例于外伤后4~7天,进行第2次超声检查。6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具有典型腹膜炎体征者45例(45/62,72.6%)。

;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LOGIQ—7及LOG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在进行常规腹部肝、胆、脾、胰、肾等脏器扫查的基础上,再重点观察肠管结构,腹腔有无游离气体积液,详细记录积液的部位及肠管蠕动情况,患者可采取平卧位、左前斜位,必要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坐位或立位检查患者仰卧位时,可在肝脏前与壁间的肝前间隙显示气体高回声,后方常有多重反射致使肝脏不能显示,但此时隔肌显示清晰,为进一步判断游离气体是否存在,可让患者右前斜位,探头置于锁骨中线,右肝由于受气体多重回声遮掩而显示不清,探头固定于体表让患难慢慢移动体位呈左前斜位,移动过程中,右肝逐渐显示清晰,这是由于气体向高处游逸之故。相反,若游离气体遮掩左肝,当右前斜位时,左肝会显示清晰。若病情许可,可让患者坐位或立位,气体会游逸至肝上间隙,肝脏大部分显示清晰,但膈肌显示模糊不清。

; 2; 结果。

; 2.1; 超声检查; 发现腹腔游离气体征象者15例(15/62,24.2%),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57例(57/62,91.9%),液性暗区中见暗淡光点,其中8例破裂小肠周围局限性积液小肠肠壁局部增厚并形成包块12例(12/62,19.4%),其中7例在第2次超声检查时被发现;小肠蠕动次数明显减少59例(59/62,95.2%)。

; 2.2; 腹部X线检查; 有气腹征者16例(16/62,25.8%)。腹腔游离气体的检出率,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相比(24.2%、2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3; 手术结果; 空肠破裂24例,回肠破裂35例,十二指肠破裂3例。其中小肠1处破裂32例,2处破裂14例,3处以上破裂16例,合并有胃破裂2例,肠系膜损伤19例,脾破裂4例,肝破裂2例,腹膜后血肿10例,肋骨骨折10例。术前穿刺阳性者38例(38/62,61.3%)。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