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了高级内部评级法,信用风险的量化模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的评估信用风险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风险管理的需要,要与国际信用风险管理更好的接轨,就必须分析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以及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努力创造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关键词】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 商业银行 应用局限性      随着金融全球化,信用风险越来越引起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视。

尤其是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更应引起我们对信用风险的进一步认识。

我国而言,信用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履行其财物性的或合约性的债务义务而使商业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

这里的“未履行”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不原意。

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迅速发展是很多原因共同推动的,如银行对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要求降低、抵押品价值低且波动增大、贷款业务竞争激烈、表外信用风险增加、公司倒闭的结构性增加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等。

下面分别分析四种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   1.KMV模型(或EDF模型)   该模型是由KMV公司于1995年开发的违约预测模型,以估算借款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EDF)而见长.其经济思想是:越企业资产价值超出负债价值企业有动力偿还债务;否则,企业将会违约

模型认为违约过程是内生的过程,即违约概率是公司资本结构、资产回报波动性和当前资产价值的函数。

它利用股票的市场数据和默顿的期权定价理论,估计企业资产的当前市值和波动率,然后由公司负债计算出公司违约点。

并计算借款人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EDF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出该企业的预期违约率。

模型是个动态模型,利用实时变化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计算公司的预期违约率,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地比较有效的应用

但该模型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所以这限制了骑在发展中国家新兴股票市场的应用

并且该模型假定利率不变,这限制了其在长期贷款或利率敏感性信用工具上的运用。

另外该模型假定资本结构静态不变以及资产收益正态分布都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

KMV模型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中应用条件还相当地不成熟。

因为该模型需要大量的上市公司数据。

虽然其在理论上比较完善,但在我国现行的市场体制下,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和如何确定市场上大量非流通股的价值问题成为应用模型的主要障碍;并且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股价指数和经济增长相背离,这都促成了该模型我国应用的局限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