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承抢救性出版探微

摘要:与西医相比,中医的难学、难诊断且收效慢,成为青年学子望而生畏的一道门槛。

中医前辈一生的临床经验往往以个人私授形式零零碎碎地传给徒弟,不易形成系统,不便流传,更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多稀缺的经验甚至没有传授下来。

这是中医传承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以案例形式,论述抢救性出版的方式和路径,探讨中医传承危机之际,如何把最宝贵的个人临床经验转变成公共知识。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国医大师 中医传承 抢救性出版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难学、难诊断且收效慢,成为青年学子望而生畏的一道门槛。

中医前辈一生的临床经验往往以个人私授形式零零碎碎地传给徒弟,不易形成系统,不便流传,更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很多稀缺的经验甚至没有传授下来。

这是中医传承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2年,一部中医保健类图书打破了这种局面。

这就是《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

该书脱胎于贺普仁秘藏多年、首度公开的《“一针一得”针灸临症秘法》(以下简称《一针一得》)。

贺普仁国医大师中医针灸领域的泰斗。

他著述丰富,但他的专业著作从来没有进入大众视野。

2012年6月,在贺普仁临近86华诞、从医70周年之际,这部由他口述的新书却打破专业藩蓠,被万千读者接受。

这部贺普仁孩子及弟子们都“没有见过”的临床秘笈,打破了师徒私授的局限,进入了公共知识领域,成为中国中医界乃至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作为本书的策划者,笔者将从打造权威读本、突显核心价值、故事性呈现、实用性配合四个方面,来论述抢救性出版的方式和路径。

一、打造权威读本   贺普仁针灸大临床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1926年出生,14?q师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进入北京市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30年,创“贺氏针灸三通法”、针灸临症独穴疗法,影响力达南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和国家。

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名老中医”称号。

2009年5月被授予首批“国医大师”称号。

贺普仁针灸业内名声赫赫,关于针法的著述已经等量齐观。

对于我们要出书,他开始并不热心。

他表示,“贺氏针灸三通法”已经出得太多,再出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我们找贺普仁,并非要出版中医专业类著作,而是希望出版一本中医科普类图书,即是把国医大师的精粹思想进行解读,要做大众读物。

光是讲针法没有意义,太不实用。

什么样的读物适合大众?必须找到日常生活中大众能学能用的东西,让大家模仿学习,简单操作就能收到实效的。

为此我们与贺普仁反复商讨。

贺普仁逐渐明白我们的意图,终于拿出了从未示人的一叠手稿

《“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是一部“手抄本”。

用毛笔字写在一叠“北京市中医医院门诊初诊病人统计表”背后。

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公开时,贺普仁意味深长地说:“积了50年了,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

要给大家实惠,就给这个。

”   这是作者与编辑经过阶段性磨合才推导出来的选题。

我们决定以此为蓝本,对其中艰深的专业内容,进行科普化,打造新的权威读本。

二、突显核心价值   突显核心价值,就是抓住手稿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贺普仁秘藏的《一针一得》原稿,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1965年的钢笔字版,另一个是1979年的毛笔字版。

1979年的毛笔字版全本分四大秘,每一秘有81个病症,共约324个病症(有部分重复)。

因此,本书副题《“一针一得”治百病》,是指手稿中的几百个病症,而不是包治百病。

这部手稿只有36页(每页9行或10行),记录了针灸治疗300多种病症最简易的独穴秘法。

一针一得,就是一个穴位治一个病。

贺普仁在1965年版的《一针一得》讲了一个旧时代的故事,说明群针的缺点:解放前在宣武区,有一个道士擅长针灸术,找他治病的人不少,但针灸之后病人极度疲劳,要卧床休息1—2天才能恢复。

这是用针众多,刺激量大,病人不能适应导致的。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中医医院。

他发现,每天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

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

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方可手到擒来,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

怎么才能精、准,这是大学问。

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普仁为此花费了几十年。

足见这部手稿的稀缺性和唯一性。

我们在选题研发阶段,确定这是本书的卖点,一定要表达好这部分,要给大众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抢救中医经典秘笈的行动。

几个月后,贺普仁丢失了此手稿,迄今为止,此手稿只留存在我们当日现场拍摄的几十幅照片里。

三、故事性呈现   什么样的科普效果最好?答案是:故事性

大众故事性的胃口是无穷无尽的。

只有36页的手稿是无法成为一部著作的。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用纪实、讲故事的方式叙述,把贺普仁一生的经历和独穴疗法关键点逐一展开描写。

要实现故事性呈现,就要寻找对图书结构和文本有驾驭力的作者,重新采访、编撰完成。

本书的第一章名为“从医七十载”,用讲故事的方式,高浓缩地介绍了贺普仁的资历与终身成就。

其中包括:“中医针灸”在联合国申遗成功,代表人是贺普仁贺普仁的出身、师承、早年从医、在北京天桥上开诊所;新中国成立后诊所被公私合营、进入北京市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创“贺氏三通法”、连续46年开家庭义诊;远赴非洲救死扶伤并获得勋章,独创针灸“贺氏铜人”等。

为增强感染力,我们搜集了一批贺普仁的老照片,融入故事性中。

故事性中医科普类图书里显得非常必要。

它让大众从感性层面认可国医大师的权威性,能“给观众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新鲜的生活模式”,让大众“达到一种知识上和情感上令人满足的目的”。

故事性打破了专业、国界及语言的壁垒,是吸引力的源泉。

四、实用性配合   面向大众的图书,除了吸睛之外,最主要的是实用。

怎样达到最大的实用性?这是最需要研究、下功夫最多、给手抄本动大手术的部分。

首先,把每一种病与对治的穴位进行放大,即加入详解。

手抄本《一针一得》只有36页,要把它扩展成一本书的内容,需要在每一个关键点上展开。

展开的方法:一是解释病状和病因;二是展开治疗手法细节;三是列举病例;四是引用中医文献对穴位进行解释――包括穴名、类属、适应症、部位、取穴方法、操作;五是知识性专栏;六是家庭保健。

而且,上述讲述穴位的部分,全部有照片配合,在真人的身体局部上标出穴位,进行图示。

其次,实用性要体现在一般家庭能实施的保健方法上。

初看《一针一得》这个标题,可能让人误认为只介绍针刺疗法,其实里面有大量不用针,只用艾灸治疗的简单方法。

艾灸安全方便,老百姓在家里就能实施。

本书介绍了贺普仁总结出来的治疗及保健穴位

再次,本书还加入了贺普仁的日常自我保健法。

如转睛功、叩齿功、擦耳功、搓鼻功。

最后,为方便读者对症检索,方便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国医大师的秘笈,本书贺普仁两份宝贵的《一针一得》原稿,全部原文照登,毫无保留,汇集于最后一章,再附上《贺普仁年表》。

国医大师贺普仁:“一针一得”治百病》于2012年6月初版,以网络销售为主,几乎没有进入过地面店,却重印7次,2016年累计印量超过5万册。

不但普通读者认可,连中医、西医从业人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3年该书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2012—2013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书”。

这次出版实践证明:抢救性出版的策略在实践中至关重要。

抢救性出版不仅指抢救并保留有价值的经典文献,还应该包括把经典文献呈现出来,告知大众,让全社会知道它的价值。

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抢救性出版。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