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音频处理(Audition)》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是一种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软件类课程,《音频处理(Audition)》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对高职高专这一层次的学生而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训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趣”生于课堂,“乐”动于心灵。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音频处理(Audition);任务设计;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59—02。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是一种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可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作为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软件类课程,《音频处理(Audition)》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对高职高专这一层次的学生而言,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训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程特点及学生特点分析。

音频处理(Audition)》是为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每周2学时,共计32学时。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使用Audition 3.0的各项功能,制作出音质饱满、细致入微的高品质音效,并能够根据剧本需要为本专业所制作的相关动画视频、影视短片配置环境声、现场声音和背景音乐等。课程的特点如下:(1)软件功能选项多,知识点琐碎;(2)所使用的软件平台较学生学习的其他软件(After Effects,3D MAX)简单;(3)课时少,教学内容安排紧凑;(4)实践操作性强,音频剪辑素材多种多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追求个性,喜欢自己探究感兴趣的东西,由于所属专业的原因(动漫设计与制作),对各种音乐、音效格外敏感。

任务驱动法融入《音频处理(Audition)》课程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的讲授课,学生对讲授课的学习较之实训课明显缺乏主动性,大部分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画下课本上的操作要领,被动地学习课本知识,还有少部分学生心不在焉地低头翻看课本。此时,讲授进入实例教学阶段,笔者先播放了一遍效果音频剪辑——《搞怪音乐》,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将目光投向了大屏幕,学生兴奋起来,是音频剪辑独特的声音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兴趣。课后,对教学方法进行尝试性改革的思路开始呈现于笔者脑海中。

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不同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重“道”轻“器”,使得理论教学玄而又玄,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为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做”而不是教师“讲”。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尝试将传统的多媒体教室讲授+实验室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调整为实验室内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训式学习

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某些任务包含多个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具体任务如表1所示。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设计好“任务”之后,教师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形象化。生动直观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分析任务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任务分析是必要的过程,教师通过教材启发和帮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或依次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旧知识,哪些需要新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由教师指导或组织进行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一般而言,任务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务分解;另一方面,则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突破口)。

自主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由学生个人或分组独立完成任务

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与归纳是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学生群体各自完成任务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各自的成果及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方法,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将所掌握的知识内化。评价可以采用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点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音频处理(Audition)》课程案例。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下面以“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各个阶段进行简单说明。

第一阶段:设计任务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有趣味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如在“熟悉Audition的工作流程”一章,可以设计“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的任务,为了满足本节课的要求,可以让学生亲自录制诗朗诵的素材,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第二阶段:提出任务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制作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可为学生播放教师自己事先录制好的效果素材。学生明确任务后,借助教师提供的情境模式,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提高自主探究录制音频、编辑素材等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分析任务 给出具体的制作任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任务进行分析,可以将任务分解:(1)录制音频素材“诗朗诵——《再别康桥》”;(2)在单轨模式下修复素材(语速调整、删除空白、增加时间间隔、降噪等);(3)新建会话并将背景音乐、诗朗诵导入,制作淡入淡出效果;(4)导出文件为Wav或MP3格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任务分析是重要的环节,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

第四阶段:自主协作,完成任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个人探究等途径完成任务学习过程中,任务任务之间承上启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初步建立对Audition整个工作流程的认识。学生通过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可以更好地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教师在此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好任务的内容、进度和方向。

第五阶段:任务评价 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本课程的作品为音频格式,学生对作品评价积极性较高。可先在小组间互相评析作品,然后教师进行评析和点拨,大家一起赏析同学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修改不足之处,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务要系统有度 任务所涵盖的知识应具有紧密的联系,适宜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让学生产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也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要通过某个任务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使其掌握知识,并获得方法和技巧。在设计任务时,应尽量覆盖预定教学目标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任务体,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任务中的重点问题要强调 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为学生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自己发现,将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教师强调知识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学生完成任务要有具体评价 评价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具体的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得到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激励。

参考文献:

[1]王华,赵曙光,李艳红.Adobe Audition 3.0网络音乐编辑入门与提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袁立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索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蒋红星.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李素娥.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1).

[5]顾晓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人物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3).

作者简介:

赵莹(198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二维与三维动画制作。

(本文责任编辑:王恒)。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