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村地区的布氏杆菌的技术特征分析

氏杆菌属于布氏杆菌科,现在发现包括10个种,它们分别是流产布氏杆菌(B. abortus)、猪布氏杆菌(B. suis)、牛布氏杆菌(B. bovis)、马耳他布氏杆菌(B. melitensis)、犬布氏杆菌(B. canis)、沙林鼠布鲁氏菌(B. neotomae)、鲸型布鲁氏菌(B.ceti)、鳍型布鲁氏菌(B.pinnipedialis) 和田鼠布氏杆菌(B. microti)[1]。

内蒙古地区流行的主要是羊(B.melitensis)、牛(B.bovis)、猪(B.suis)3种布氏杆菌,其中在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其次是牛种布鲁氏菌

不仅造成畜牧业的巨大经济损失,更是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患病人的日常生活。

因此本文就内蒙古地区羊布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分离鉴定及致病机理加以综述。

1 布氏杆菌流行病学特征   布氏杆菌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是被感染的家畜,主要是牛、绵羊、山羊和其他野生动物。

人类大多通过被损伤的皮肤,结膜感染,很少一部分通过消化道感染[2]。

兽医,相关兽医从业者、家畜饲养者、人工受精工作[提供代写论文的服务]人员、动物园饲养员、在畜牧场工作的工人等都是高危人群。

另外,养殖户、屠宰场和肉品加工厂的工人也是。

内蒙古地区,随着养羊农民的增加,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几乎是全家人得,除了不直接接触动物的小孩外。

感染氏杆菌表现出多样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骨骼肌受损、关节炎[3]。

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羊布氏杆菌,其次是猪型布氏杆菌,而最不易感染牛布氏杆菌[4]。

由羊布氏杆菌引起的绵羊布氏杆菌病在内蒙古是非常流行的疾病。

分析内蒙古地区氏杆菌病的猖獗有以下几点原因:布氏杆菌病在家畜间发病率高;农民缺乏对布病的基本认识,即使听说过布氏杆菌病,但对其传播途径了解甚少,导致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不到位,免疫、检疫、检测、淘汰阳性牲畜及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均存在问题,据调查了解对于散养户,发现阳性的牛和羊,非但不扑杀,仍与健康动物一同饲养,大部分散养户不能经常对圈舍和接羔场所进行消毒,这些造成了布氏杆菌病的蔓延;牲畜流动放牧和交易频繁造成疫源地的扩散,加速了布氏杆菌病的传播。

2 分离与鉴定方法   家畜感染氏杆菌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氏杆菌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但由于从患病动物体内或排出物中不易检查出病原体。

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应选择病畜产后的胎盘、胎儿和乳汁,在富集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中分离培养才能成功。

一般是将病料接种于2个同样的血琼子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平板,一个置10% CO2环境37℃培养,一个置普通温箱37℃培养,一般在3~10d可见有菌落生长,然后转入血清葡萄糖琼脂纯化[5]。

通过病原学检查,结果为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无芽胞、荚膜和鞭毛,不运动,需氧,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尿素阳性,糖发酵,甲基红试验(MR),维培试验(VP),吲哚、柠檬酸盐利用等反应均为阴性;通过血清学试验检测,具体有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库姆斯试验、2—巯基乙醇凝集试验以及皮内过敏试验(用于检测感染流产布鲁杆菌的过敏状态)[6],结果为光滑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阳性血清凝集,粗糙型菌落能与布氏杆菌R血清凝集

如果符合以上2项检查结果,可认定为布氏杆菌属的细菌。

论文代写   3 致病机理   巨噬细胞在易感和不易感动物体内抗细菌感染过程中均是有活性的。

体外实验证明感染的结果与巨噬细胞和布氏杆菌相互作用有关[7]。

具体如下:流产布氏杆菌毒力与其抑制宿主吞噬细胞的能力相一致,幸存于鼠、牛和豚鼠的巨噬细胞中;荷兰猪和牛吞噬细胞抑制细胞内的布氏杆菌的能力直接和宿主的固有免疫力有关。

在鼠类模型研究显示,C57Bl/10鼠比BALB/c鼠对B. abortus 2308 菌株的相对抵抗力和在感染第一周期间的高效清[提供代写论文的服务]除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否于2种品系小鼠间的巨噬细胞杀菌活性差别,表明单核细胞或者其他无免疫性的因子如自然杀伤细胞分泌 IFN—gamma并且裂解被感染巨噬细胞[8]。

非常有趣的是布氏杆菌株2308的在BALB/c鼠体内清除较C57Bl/10鼠慢。

因为在这个时间在BALB/c鼠的脾脏中发现致敏的T细胞,这个差异也许表明了C57Bl/10鼠巨噬细胞清除布氏杆菌能力强的原因,或者在易感的BALB/c鼠中,T细胞与布氏杆菌侵染的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是无效的。

因此,被感染巨噬细胞能持续地在布氏杆菌特异性T细胞中存在。

4 展望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想要从源头控制布氏杆菌,最关键是对布氏杆菌的致病机理的基础研究,从而获得有效的疫苗。

目前,公认的布氏杆菌抗原成分包括表面抗原(脂多糖、其他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细胞抗原(核糖体蛋白L12或L7、A1、 A2、 A3、A4、B1、 B2、C抗原)和体内抗原(铁调节蛋白)[9]。

毒力因子包括表面抗原、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氢酶、尿素酶、双组分调节系统、烷基超氧化物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氮还原酶和布氏杆菌致病因子A。

由于许多毒力因子充当着布氏杆菌调节器作用,使其能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容易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布氏杆菌毒力因子和代谢调节器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要想战胜布氏杆菌,未来研究要寻找细菌生理学和宿主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参考文献   [1] Daz Aparicio E. Epidemiology of brucellosis in domestic animals caused by Brucella melitensis, Brucella suis and Brucella abortu[J]. Rev Sci Tech2013,32 (01):43—51.   [2] Galińska EM, Zagrski J. Brucellosis in humans——etiology, diagnostics, clinical forms[J]. Rev Sci Tech 2013,45(01):13—20.   [3] Hasanoglu I, Guven T, Maras Y, et al. Brucellosis as an aetiology of septic arthritis[J]. Vet Microbiol. 2013,22(10):16—35.   [4] Olsen SC, Waters WR, Stoffregen WS.An aerosolized Brucella spp.challenge model for laboratory animals[J]. Zoonoses Public Health 2007,54(08):281—285.   [5] Cerekci A ; KIlIcS ; Bayraktar M ; UyanIk MH ; Yasar E ; Esen B. Comparison 作文 /zuowen/ >。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