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人的迁移对赣南客家文化形成的影响

【摘要】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巨大迁徙史,客家人的先民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移,才形成了现在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对独具一格赣南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

赣州作为中国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客家四州”之一,其客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特点。

本文将以赣南客家文化为例,浅谈历史客家迁徙赣南客家文化形成的影响。

下载论文网 /3/view—13033782.htm  【关键词】客家文化赣南迁徙   客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民系之一。

作为“客家摇篮”的江西省赣州市,是中国三大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赣州市中有将近900万人口都是客家人,占全国客家人总数的六分之一,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

江西赣州作为客家人之福地,其特有文化已自成一派,客家历史客家文化客家民俗民情源远流长。

客家人的历史又是一部巨大迁徙史,客家人的先民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移,才形成了现在客家人的分布格局,为独具一格赣南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历史客家的五次大迁移   客家人第一次大迁徙是在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这次迁徙持续了170多年。

西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爆发,各地揭竿而起反对西晋王朝的统治,战乱四起,客家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开始了一场往南的大迁徙,在170多年的时间内,共迁徙了一二百万众。

客家人第二次大迁徙是唐朝“安史之乱”之时,前后历时90余年。

“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不安逐渐衰落,而且当时自然灾害频发,官员收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

于是客家人的祖先们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等地。

第三次客家迁徙始于南宋建朝之初,“客家人”称谓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元人入侵中原,烧杀抢掠,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为了生存,又一次渡江南迁。

因为这时户籍有“主”、“客”之分,迁徙而来的民众为“客籍”,后来把“客籍人”的叫法改成了“客家人”。

清朝时期发生的战乱和移民运动直接导致了客家人的第四次迁徙

客家人经过几百年的生息繁衍,人口迅速增长,原先的迁移之地山多田少,已无法满足客家人的需求。

再加上当时满族入土中原的影响,清兵入驻客家地区,客家节义之士号召群众聚义反清,但战斗失败,只好被迫散居各地。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其武装队伍的主要成员就是客家人,他们辗转征战十余年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客家人开始了又一次的大迁徙,分别迁到海南、广西。

这是客家人第五次大迁徙,有的甚至远渡重洋,逃亡到东南亚地区,至今还有很多客家人的后代居住在东南亚各国。

二、建筑文化围屋宗祠   围屋汉族客家文化中著名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被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典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客家围屋的建造起源是由于古时候战乱与饥荒,逃亡的百姓为了保护自己,便就地取材,用木头、泥土、石头建造围屋,将整个群落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

三、艺术文化客家戏曲   赣南民间艺术品种多样,一脉相承,是其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

历史客家人不断迁徙,从北到南,融合吸收各地的文化,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赣南地区拥有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赣南拥有百余种民间艺术,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石城灯会、客家山歌等等,最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当属赣南客家采茶戏。

如曾平的《俏妹子》、《补皮鞋》,高宣兰的《骂鸡》,王成俊《上工地》,李贤琼的《送草鞋》等,是赣南戏剧作品的雏形,为之后的兴盛和发展奠下基础。

四、饮食文化客家美食   客家祖先们从中原来到南方聚居,在南迁的过程中,也带去了中原的饮食习惯,随着农作物的改变,主食从小麦变成了水稻,创造出了许多美味的食品。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别具风味,体现出客家人独特的风土人情。

赣南地区盛产大米,米制品偏多,传统佳肴有米果、珍珠粉、云片、水酒、粉蒸笼等,名菜主要有小炒鱼、鱼饼、鱼丸、鱼丝、肉皮、酿豆腐等。

客家美食中,擂茶是客家美食的代表。

擂茶是由茶叶、生姜、大米、豆子、芝麻、陈皮混合碾碎后用开水冲泡制成,多种食材的混合就像客家祖先们南迁时混合一般,虽各有差异,却能融合在一起成就美味,体现出客家文化的包容和大度。

五、衣着文化客家服饰   赣南地区山地丘陵偏多,古时候的客家人如果穿着中原地区的唐装汉服,就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下长期劳作,聪明勤劳的客家人在其原有的服饰上和当地土著的服饰结合创新,既保留着中原汉族衣饰的传统,又方便了劳作。

赣南客家衣着朴素实用,方便简洁,且颜色淳朴,以蓝、黑、灰、白居多。

如今,旧社会的穿着已不再流行,然而很多客家女子的美丽发髻、银簪玉钿、罗帕围裙等都还保持着客家特色。

奔腾不息的赣江水中,能看见客家血脉的搏动。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巨大迁徙史,独具一格赣南客家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

客家文化在此积淀生根,发展成绵延不息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勇.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和利用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4).   [2]钟俊昆.赣南客家文化审美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