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孔颖达“情志”诗论_孔颖达文言文阅读答案

关键词孔颖达 毛诗正义 情志也。

摘 要“情志也”是孔颖达诗学美学思想核心,其前人诗学思想基础上作了审美超越,把诗歌质到底是“言志”还是“缘情”问题做了全面总结,包含着丰富理论涵,并对诗歌质、诗歌起、诗歌与音乐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入细致阐发,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

纵观国学理论史、美学史就会发现,国古代许多诗学命题、美学畴都是对“”阐释或接受程当形成。

因,对“”阐释也就成了当今学术热问题。

然而国古代学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往往被著名理论著作所垄断。

正如钱钟先生所言,“国古代诗、词、随笔里,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见,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对艺理论很有贡献”{}。

唐初孔颖达编撰《毛诗正义》也正如钱先生所说那样,有着精辟艺理论见,但长期以,对《毛诗正义》研究主要集阐述诗旨、训诂、剖析音韵等方面,而对孔颖达及《毛诗正义诗学美学思想研究还比较薄弱。

有论者指出,“孔颖达思想,除了这里对抒情学表现方法总结外,还有关诗歌起,‘诗言志’实质,诗、乐、舞关系,诗与政治、道德理性关系等等方面论述,散见《五正义》。

他理论成体系,其深、广可谓前无古人……可惜是各种《学批评史》或《学批评通史》里,都只是对他论述偶加摘引,而没有专评论。

这不能不是深深遗憾。

”{}而“情志”说作孔颖达诗学美学思想核心,包含着丰富理论涵,尤其是对诗歌质与起问题、诗歌与音乐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细致阐发,对国诗学美学建构有着极启发性义。

主要就“情志”说美学嬗变、“情志”与诗歌起、“情志诗学理论涵这几方面窥见孔颖达诗学思想斑。

、“情志”说美学嬗变。

诗言志”提出,早见《尚・尧》“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它记了国上古期朴素美学思想

朱清先生说“诗言志”是国诗论开山纲领,这观得到了人普遍认。

{},对国美学诗学有着长期影响。

国上古朴素农业代,先民们对然看法还很模糊,没有阶级、没有识形态。

人们只有通己能―思想感情或者是“志”,再通“志”外表现“诗”认识世界客观事物,而这期人们对“志”认识还是笼统、模糊。

其次,上古期志、诗、乐、舞是紧密系起,朱光潜先生说“诗歌与音乐、舞蹈是,而且初是种三位体混合艺术。

”{5},“诗言志”主要目是“教化”,“志”既然是人思想感情,“言志”候必须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伦理教化规,所以帝才叫“夔”教“胄子”,可以说,“诗言志”作教化目已初露端倪。

诗言志”真正作对人行规、伦理教化工具是孔子代。

孔子生活代是国“礼乐”化较盛行期,他对礼乐关,亦是对诗关,也是对人思想关,主要着眼人伦理道德规。

因,他论诗,即所谓“兴诗,立礼,成乐”(《论语・泰伯》)。

《诗》孔子代不是部严格义上学作品,他把《诗》放封建道德伦理场或是其创立原儒进行处理。

可以说,“兴诗,立礼,成乐”是原儒诗论宣言。

然而,他对“诗言志”是有扬弃,“情”和“礼”二元对立模式,做了番理性理。

即按照他思想进行逻辑推理,纯粹抒发然情志而无道德理性节制“淫诗”,不能教导人们正确表达“情志”,只有道德规下才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可以说,孔子代,“诗言志”是情与礼冲突产物。

汉代,把“诗言志”与“诗言情”并提是《毛诗序》。

诗者,志所也,心志,发言诗。

情动而形言,言不足故嗟叹,嗟叹不足故咏歌,咏歌不足,不知手舞、足蹈也。

{6}。

《诗序》继承了前代思想基础上,更深层次地阐明了诗歌是“诗言情”质特征和诗、乐、舞关系。

把“志”与“情”关系更加明朗化了,“心志,发言诗”与“情动而形言”是两方面,但又是紧密系整体。

进步提出了“情”美学观念,揭示出诗歌抒情质,其理论义是不容忽视,但它把诗言志、诗言情与政治教化、礼义道德系起,又很难跳出孔子原儒思想体系“诗言志”观念牢笼,谈到诗歌质特征是“言情”,又提倡“发乎情,民性也;止乎礼义,先王泽也”。

这样就完全形成了儒诗论伦理教化观。

“这观,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义,从积极方面看,它深刻指出了艺术是情感表现,但这种情感必须具有社会理性,合乎善要情感,而不是动物式、无理性、能情感

情感表现与伦理道德善统,堵塞了把艺术引向反理性、反社会道路……可是这观又有着消极作用,因它用儒礼仪束缚了艺术对情感表现,使得几千年礼仪成了国许许多多艺术不敢跨越界限。

”{7}《毛诗序》还把诗乐舞与政治系起,诗乐舞要政治,国艺学史上从表明了诗歌(学)政治教化论。

魏晋六朝期,社会动乱,政治极黑暗,格局四分五裂,紧随着国思想史上人次觉醒,学进入觉代。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国政治上混乱、社会苦痛代,然而是精神史上极由、极放,富智慧、浓热情代。

因也就是富有艺术精神代。

”{8}这期艺术们,认识到己然独立地位,了避开政治灾难,他们纵情山水,或归隐田,用“情”追己独立人格,出现了如人五言诗、汉乐府等批主情学作品。

“‘情’‘志’观念已压倒了‘’诗‘志’观念。

尽管‘诗言志’说法仍不被采用,思想们都实质上‘以情释志’,或旗帜鲜明地宣称情诗质了。

”{9}陆机《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是国艺学史上胆宣称“诗缘情”人。

他强调情感学创作作用,确立了学表情论地位。

“遵四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劲秋,喜柔条芳春。

”表明了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学创作程核心。

也充分表明了当人们已不再甘愿拘束传统观念与思想,而要打破这传统,彻底抒发己感情,追完全属我人性由,强烈激情是艺术创作原动力。

钟嵘《诗品序》“气动物,物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们都认学创作皆是由“情”而出。

萧统《选》是国现存早诗选集,以纯学标准确立学独立地位。

但是,他《选序》仍然采用《毛诗序》说法“诗者,盖志所也,情动而形言。

”{0}他方面标举“诗言志”旧说,方面又不能逆代潮流而动,只能很隐晦地表达出“诗缘情”主张。

朱清先生对这现象作了精辟论说,“六朝人论诗,少直用‘言志’这词组。

他们方面表明诗‘缘情’作用,方面又不敢无视‘诗言志’传统;他们没有胆量全然撂开‘志’概念,径采用陆机‘缘情’说,只得将‘诗言志’这句话改头换面,影射‘诗缘情’那句话。

”{}。

唐初,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说“六情志,《礼记》谓六情。

己情,情动志,情志也。

”{}孔颖达总结前人思想基础上,对“情”与“志”作了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升华,对传统诗学质观作了次胆构,毅然提出了“情志也”这诗学命题。

他看,“情”与“志”是二而,“‘情’是诗质属性,‘诗言志’实质上就是‘诗言情’”{3}。

“六情”心是平静,而“物”扰动下,就打破了心平静,正是客体物感召和触动,主体“情”和“志”才能生发,并且通诗歌形式表现出。

孔颖达情志也”命题已脱了传统“诗言志”作教化工具外衣,是种然情、审美情。

孔颖达影响,以国艺对“诗言志”就是“诗缘情”这问题达成了种普遍共识。

白居易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更是彻底地道出了“情”质。

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就般情形而讲,抒情诗应当发生叙事诗前面,并且抒情诗更是诗所成其诗色,而《诗》里主要正是抒情诗。

因,公认早说明诗‘诗言志’(《尚・舜》)志,乃是以感情基底志,而非普通所说志志。

普通所说志志,可以发而行,并不定发而诗。

发而诗志,乃是由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蓄积衷,然要以发快情动向。

情才是诗真正,才是诗真正血脉。

”{5}。

总,从《尚》笼统“诗言志”到孔子儒思想体系教化志,再到《诗序》“情”、“志”并举,六朝代“诗缘情”提出,到孔颖达情志也”诗论命题确立,可以清晰地看出“情志审美嬗变。

“三千年学思想和实践充分证明了,作精神活动综合‘诗言志’‘志’,不是以‘知’和‘’心理性活动,而是以‘情’主感情活动。

”{6}。

二、“情志”与诗歌起。

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说。

夫《诗》者,论功颂德歌,止僻防邪训,虽无而发,乃有益生灵。

六情静,物荡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发诸情性,谐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诗》”。

{7}。

这段话是孔颖达揭橥其诗学理论宣言,充分说明了诗歌起是“六情静,物荡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情志”萌生结。

诗由情生,情因物动,物因当,充分地说明诗歌创作与起理论问题。

毛诗正义・诗谱序》说。

上皇,举代淳朴,田渔而食,与物殊。

居上者设言而莫违,下者群居而不乱,有礼义教,刑罚威,善则莫知其善,恶莫知其恶,其心既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有诗咏。

{8}。

孔颖达说“诗者,人志抽适也;虽有所适,犹发口,蕴藏心,谓志;发见言,乃名诗。

诗歌是人们“感物而动”、“感外物”、出“情志”结。

上古期,人们生活淳朴,田猎而渔,与然相亲相合。

“其心既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有歌咏。

”对己“知”、“情”、“”没有感知,所以也就不可能出现诗歌

那么上古期先民是怎么表达己情感呢?孔颖达看,是通“乐”和“舞”实现。

毛诗正义・诗谱序》还说。

庭,轩辕疑其有诗者,庭以还,渐有乐器,乐器音,逐人辞,则是诗渐,故疑有也……如则虽有乐,容或无诗。

若然,《诗序》云“情动而形言,言不足乃永歌嗟叹。

声成谓音”,是由诗乃乐者。

{9}。

《礼记正义・乐记》亦说。

言音所以起人心者,由人心动则物音起,人心所以动者,外物使然也。

“感物而动,故形声”者,人心既感外物而动,口以宣心,其心形见声。

夫民声善恶,由民心而生,所感善事则善声应,所感恶事,则恶事则恶声起。

{0}。

孔颖达详细地阐述了上古乐歌产生原因、创作程、表现形式。

上古期,先民们已制乐,“人心所以动者,外物使然也”、“原夫乐所起,发人情性,性情生,斯乃然而有。

”乐产生是与人“性情”、“情志”产生密不可分,音乐是人“感情”抒发,也是人心理情感状态表现,这些心理状态都是通音乐形式喷发出,先人制乐是通音乐感情感化人。

毛诗正义・诗序》说。

嗟叹不足,故长引而歌。

长歌犹嫌不足,忽然不知手舞、足蹈。

言身心不使,不觉知举而舞身、动足而蹈地,如是而得舒心腹愤,故诗必长歌也。

圣王以人情如是,故用诗乐,使人歌咏其声,象其吟咏辞;舞动其容,象其舞蹈形也。

具象哀乐形,然得尽其心术焉。

{}。

孔颖达清楚地说明了诗、乐、舞三者关系,诗、乐、舞都根植人“情志”。

他看,情感活动产生“声”即情感外化“直言”模式,这种情感模式并不都是“诗歌”,因这种“直言”能表达主观“情志”,而情感扰动到了定强,才能“申其志”,这样就然而然有了吟诵音,接着手舞足蹈,感情达到极致,诗歌也就“然”地表达出了。

由可知原始诗歌确实是由乐产生而,乐先诗歌,乐是诗歌“滥觞”。

孔颖达又谈到诗歌(严格义上是学上所指诗歌)发展成熟以,又反作用音乐。

毛诗正义・诗序》是这样分析。

原夫乐初也,始人心,出口歌,圣人作八音以,然谓音,谓乐。

乐虽逐诗曲,仿诗音。

{}。

总,孔颖达对“情志”与诗歌起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由上古乐“民心而生”;到“乐器音,逐人辞”,诗歌乃成;再到诗歌发展成熟以,则“逐诗辞,仿诗音”,反作用音乐。

充分地表明了我国古代艺术是诗、乐、舞体艺术形式基础上把情和志统起,这样,更准确地把握了诗歌抒情质。

以把诗歌美学推向了新境界,启发人更多地从抒情性质、音乐韵律理诗歌及其理论涵,进而运用这些特征创造诗歌和评价诗歌

从另方面也说明,孔颖达情志”诗论对我国诗歌理论突破性义。

三、“情志”理论涵。

毛诗正义・诗序》云。

诗者,人志抽适也;虽有所适,犹发口,蕴藏心,谓志;发见言,乃名诗。

言作诗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歌咏,故《虞》谓“诗言志”也。

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志。

志所适,外物感焉,言悦豫志则和乐兴而颂声作,忧愁志则哀伤起而怨刺生。

{3}。

孔颖达给“情志”下了定义,也给“诗”下了定义。

“感物而动,乃呼志,志所适,外物感焉”,这是给“志”下定义,“志”也就是“悦豫”、“哀伤”类“情”。

“外物”则是激起“悦豫”、“哀伤”情客观事物,包括然景物和社会生活。

他所说“颂声作”是说明《诗》“美”诗;他所说“怨刺生”,是指《诗》“刺诗”。

他所说“外物”是陆机、刘勰、钟嵘等“感物”说基础上作了审美超越,是与“政教善恶”相系社会生活重问题。

孔颖达看,诗体非单刺怨讽诫,也不是非即彼善恶二元,而是包蕴有讽谏、缘情、感物、审美等诸多层次多元体”{}。

既然如,那么“诗言志”“志”就不是纯主观东西,也不是纯客观东西,是“情”与“物”结合,是主体情与客体物相结合产物。

孔颖达所说“志所适,外物感焉”“志”要有真情实感。

诗言志”就是表现这种真情实感。

那么,是不是有不真实情感呢?答案是有。

毛诗正义・诗序》说。

声能写情,情皆可见。

听音而知治乱,观乐而晓盛衰,故神瞽有以知其趣也。

设有言而非志,谓矫情,情见声,矫亦可识……取彼歌谣,播音乐,或辞是而非,或言邪而志正,唯达乐者晓。

……若徒取辞赋,有达其声音,则身桀、纣行,口出尧、舜辞,不可得而知也。

{5}。

孔颖达着重指出了“设有言而非志,谓矫情”。

“言而非志”,这是“情志”对立面。

接着孔氏举了“言而非志”例子“身桀纣行,口出尧舜言。

”表现诗歌创作方面,那就是“辞是而非”。

做诗而“言而非志”,出“矫情”,就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外物”。

所以,孔颖达阐释“诗言志”定义从正反两方面作了深刻论述,从而强调了诗歌必须表现真实情感、必须真实地表现“外物”,不得半“矫情”。

正如钱钟先生所言“诗与乐质差殊,稍能开明宗义。

谓言词可以饰伪违心,而音声不容造作矫情,故言诚伪,闻音可辨,知音乃所以知言。

盖音声作伪较言词稍难,例如哀啼视祭、挽诗,其由衷立诚与否,差易辨识”{6}。

审美主体人如何表达心情感呢?孔氏看,“兴象”是主体宣泄“情志”方法,这样孔颖达就把创作主体心复杂、看不见摸不着情感诗化、立体化了。

如《毛诗正义・周南・�木》云“何者?以兴必取象,以兴妃上下盛,宜取木盛者,木盛莫如南土,故言南土也”;《毛诗正义・豳风・鸱�》又说“以兴取象鸱�子,宜喻属臣身,故以室喻官位土地也”;《毛诗正义・雅・裳裳者华》还说“喻取其象既以黄色,兴明王德纯,故以异色喻其不纯。

”{7}“情志”与“兴象”结合,从给了审美物象独立美学义。

“将诗兴与易象结合,不啻是孔颖达诗学上重创见。

”{8}比如说“政教”“善恶”,这些抽象化事物,孔颖达看,也有具体形状容貌。

他《毛诗正义・诗序》云易称“圣人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则形容者,谓形状容貌也。

作颂者美盛德形容,则天子政教有形容也。

可美形容,正谓道教周备也。

{9}《易》称“圣人拟诸形容,象其物宜”,则“形容”者,谓状容貌也。

作“颂”者,“美盛德形容”,则天子政教,有“形容”也。

说“政教”也有“形状容貌”,这然指是“政教”“善”或“恶”客观世界具体表现。

诗人不论是歌颂“政教”“善”,还是讽刺“政教”“恶”,都要用“兴象”形象思维方式写出“政教”“善”或“恶”现实生活具体表现,通具体物象表达出。

孔颖达提出这种通“兴象”方式宣泄创作主体“情志”与西方“移情说”有相似。

“移情说”创立者费肖尔从心理学角分析移情现象,把移情作用称作“审美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即通对每对象人化方式灌生命无生命东西,他认审美感受发生就主体与对象实现了感觉和情感共鸣。

他这种思想得到立普斯创新和发展,立普斯“移情说”更是强调主体情感作用。

他说“旦我将己力量和奋斗投射到然事物上面,我也就将这些力量和奋心激起情感起投射到然。

这就是说,我也将我骄傲、勇气、顽强、轻率、幽默感、信心和心安理得等情绪移入到然了,只有这候,向然作感情移入才变成了真正审美移情作用。

”{30}立普斯这种“移情说”与孔颖达所说,“予观古人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作宣泄主体“情志”象,可以达到种然偶合。

这种把主体“情志”移入客观事物,把“情志”与“兴象”结合,人与物达到相感应关系,物象就具有了多重启发性与物象外指向性品格,不仅可以宣泄审美主体情感,还有种审美鉴赏作用。

综上所述,孔颖达情志”说,旨说明诗歌(学)创作程是充满生命活力人复杂情感体现,表达了审美主体主观能动作用,对世学创作和审美鉴赏都有重启发义。

(责任编辑古卫红)。

河南省教育厅人社科研究项目“孔颖达毛诗正义诗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批准008ZX3)。

作者简介黄贞权,学硕士,许昌学院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美学

① 钱钟《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99年版,33页。

② 王生《论情境》,上海艺出版社,00年版,9页。

③ 《尚・尧》,据郭绍虞主编《国历代论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版,页。

④ 朱清《诗言志辨》,华东师学出版社,996年版,页。

⑤ 朱光潜《诗论》,三店,98年版,0页。

⑥ 《毛诗序》,据郭绍虞主编《国历代论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版,63页。

⑦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国美学史》卷,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年版,577页。

⑧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98年版,08页。

⑨{3}{6} 王生《诗言志――国学思想开山纲领》,台湾央研究院《国哲研究集刊》3期,993年3月,6页,37页,68页。

⑩ 萧 统《选序》,据郭绍虞主编《国历代论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版,39页。

{} 朱清《诗言志辨》,华东师学出版社,996年版。

{}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疏标,北京学出版社,999年版,55页。

{} 白居易《与元九》,据郭绍虞主编《国历代论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版,96页。

{5} 徐复观《国学精神》,上海店出版社,00年版,页。

{7}{8}{9}{}{}{3}{5}{7}{9} 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疏标,北京学出版社,999年版,3页。

以下除明者皆引版,只页码,页,页,6页,页,6页,7页,页页,5页,86页,8页。

{0} 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疏标,北京学出版社,999年版,07页,0页。

{} 高林广《〈五正义〉诗乐思想管窥》,《蒙古师学学报》(哲社版),00年期。

{6} 钱钟《管锥编》,华局,986年版,6页。

{8} 邓国光《唐代诗论抉原孔颖达诗学》,见罗宗强主编《0世纪学术存・古代学理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00年版,9页。

{30} [德]立普斯《美学》,柏林907年版,359页,引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5年版,67页68页。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