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出版社好么 [浅析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界的发展趋势。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今出版界的一支主力军,面对新技术、新理念、新形势的挑战,也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文章通过对四川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情况进行分析,剖析当今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探讨解决思路,为以后大学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提供借鉴。    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时代也应运而来,大众的阅读方式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数字媒体,新兴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推动着数字出版的前进。数字出版在中国从无到有,经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不容忽视。数字出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的“数字”涉及到内容、编辑、出版、发行、支付平台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是一种依托传统内容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和平台进行立体化传播的一种方式。    大学出版社作为中国出版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潮,也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把我机遇,创新发展。但是由于自身起步晚、发展模式模糊,因此在规模和实力上与大众出版社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数字出版实践方面,大学出版社与大众出版相比还是相差一定的距离,大学出版社在发展数字出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许多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的出版社习惯于传统出版出版业内部的领导人员数字技术素养不足,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素质不高,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对数字出版认识模糊,再加上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不明确,所以对数字出版持观望态度。这与一些大众出版社积极进行数字出版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资金实力不够    虽然说大学出版社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起步晚、模式需自行摸索,道路曲折,并经历转企改制等改革,自身实力与大众出版社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进行数字出版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建设数字平台,对于资金的支持,出版业已成为一个微利行业,许多出版社都面临着生存问题。而大学出版社更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之前是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却得不到国家相应的扶持和补贴,另外作为大学的一个二级从属机构,还需要为大学“添砖加瓦”,为大学的建设做贡献。这就使本来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更是雪上加霜,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数字出版简直就是“望洋兴叹”。    (三)赢利模式不成熟    成熟的赢利模式对每个行业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数字出版的前景固然广阔,但是如果只看前景不见利润,出版社和各企业尝试数字出版的热情也会大大折扣,数字出版的推广更会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在产品内容和形态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产业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比如在产业链上游,也就是数字内容的提供者即通常的作者,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使得许多作者提供的资源出现相似性,同质化现象严重,能抓住读者眼球的好作品很少。产业链中游,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出版期待过高,传统出版单位态度相对冷淡。这主要是因为中间存在一个利润分配不均匀的问题,由于数字出版依托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出版中占绝对优势地位,而主要提供内容传统出版社在产业链中就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有部分利润还要支付作者的版权费用,这就造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利益分配不均的局面。另外一些数字技术提供商不仅仅满足于提供数字技术,有些直接跨过传统出版单位与创作者沟通联系甚至合作,这对于以内容为主要优势的传统出版社而言更是一个挑战。在产业链下游,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所以整个产业的经济赢利模式尚待开发和研究。    虽然数字出版现在存在很多问题,既然问题发现了,我们就要正视和面对,要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无论是对数字出版的成绩还是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四川大学出版社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把握形势,抓住机遇,在数字出版领域作出了一番尝试。    二、四川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实践    四川大学出版社和实力较强的出版社相比,在出版社规模、资金实力、职工人数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四川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方面也并没有一直坐等观望,从04年开始已经涉足数字出版领域。    (一)与北大方正阿帕比公司合作    2004年四川大学出版社与北大方正合作,签订电子书版权授权合同,只要是在合同内容里的电子书,川大出版社即可出版。但是由于在出版的过程中,版权保护存在问题,致使盗版问题严重,数量逐年萎缩,情况并不乐观。另外在于数字技术提供商合作方面还授权中国移动和“满江”做电子书。由于出版社搭建自己的数字平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与数字技术服务商合作,既做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又实现了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的双赢。    (二)建立自己的出版系统,实现出版流程的数字化    四川大学出版社委托厦门大学开发了“南强”数字出版系统,传统出版流程申报选题、交稿、设计版式、照排、作者看一校稿、出版社三审三校、封面设计、质检、出胶片、印刷、发行等都可在“南强”系统中运行,实现了传统出版流程的网络化。不再是以前出版社各部门来回穿梭,劳神费力,取而代之的是在自己编室就能了解图书出版的所有进程,既方便又快捷,实现资源和人力的最大化利用。    (三)建立网上书城,进行书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四川大学出版社网上书城包括九大板块,有“新书预告”、“精品丛书”、“新出图书”、“获奖图书”、“热点图书”、“重点图书”、“畅销图书”、“图书评论”和“图书试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的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在这九个板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图书试读板块,网站上不仅介绍了图书内容,还展示了图书的目录,使作者一目了然。另外最重要的是对读者开放样章试读,读者可以对有关样章进行试读,对图书做初步的了解。吸引读者的眼球,促成购买行为。    (四)与知名网站合作,实现图书网络销售    淘宝网、卓越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这些知名的网上书店拥有的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本身具有的知名品牌和营销模式吸引了众多的出版社与之合作,四川大学出版社也不例外,在这些知名网站建立了自己的专门书架,在网上实现图书的个人订购、团购等业务,逐步扩大网上零售和批发等BtoB、BtoC的电子商务。同时与中国图书网建立链接,在中国图书网上可以搜索到关于四川大学出版社图书,也可以在网站上进行网络购买。另外还与传统书店――新华书店合作,增加图书的销售量。    (五)重视出版人才的教育    四川大学出版社依托四川大学而建立,在内容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对四川大学形成了依赖。而四川大学出版社历来就重视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1988年就设立了编辑出版专业,之后又申请设立了传播学硕士学位点,包括编辑出版研究方向,为四川大学出版社输入了大量的编辑出版方面的人才,为出版社的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总之,在数字出版这个大环境下,只有抓住机遇,更新观念,着手实践才能够抢占数字出版发展的先机,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延续动力,以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利梅.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难点和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9).    [2]窦重山.数字出版――出版社新的产业增长点[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02).    [3]周翼双,王坤宁.大学数字出版趋势与方略――第23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大学出版论坛综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    [4]郝振省.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中国出版网,2011(07).    [5]陈生明.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作者简介:刘照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内容关联投票——>。

相关热词搜索:浅析大学出版社,应对措施,出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