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延伸模型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深化态势渐趋明显,中国后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的竞争形势与管理情境。本文着眼于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关系打造与嵌入过程实现,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技术对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与提炼,提出以企业战略延伸应对新情境的理论模型与基本对策。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延伸活动具有明显的系统属性,因此战略延伸模型呈现出一个由基础环境、延伸启动、延伸实施、延伸管控等构成的结构体系。战略延伸的关键,主要是处理企业价值链环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竞合关系,实现后发企业全球价值链领先企业的双向嵌入

关键词: 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本土制造企业;跨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4)04001909。

一、问题提出。

企业是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与竞争的行为主体,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终究是依靠企业得以实现的。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尽管已有部分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研发能力、海外投资决策能力以及整合各项资源能力,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1];多数企业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处于被俘获、被控制和被治理的弱势地位,集中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与组装环节。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不仅造成中国企业价值链收益分配中拥有较少话语权,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面临极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渐趋消失,就连支撑“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也难以保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降低又会使其创新动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和抑制。“低端代工→微利化→自主创新能力缺失”这一逻辑传导到宏观经济层面,势必进一步造成整个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型、数量扩张型的特点。

因此,后发企业

本文指已进入或准备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后发企业。它暂存在两种竞争劣势:一是技术劣势,主要原因在于与主流国家技术和研发来源相隔离,与世界科学和创新中心相隔离,在工程、技术技能和研发上落后,并且其周围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设施远未发展。二是市场劣势,这与领先市场及挑剔用户有关,造成后发企业与主流国际市场相隔离的后果。 如何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更好参与全球竞争,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一直是学界关注研究的焦点。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深入,尽管竞争强度在逐渐加大,但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门槛还是在逐渐降低,这使得中国后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面临着新的更为复杂的竞争形势与管理情境。一方面,对于当前中国后发企业而言,单纯依靠产品升级与工艺升级不仅很难树立起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在缩短与全球价值链领先企业的差距上也无济于事,即跌入赶超的“阿基里斯”陷阱;另一方面,全球竞争强度增加使得跨链升级的难度也相应增加,中国企业跨链成功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在已有实力基础上,利用全球经济的国别分工细化与产业内分工深化的机会,同时规避跨链升级带来的竞争风险,使企业沿着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便极为重要。 从我们的案例调研来看,部分企业正是考虑到这些优势并依靠主动的战略设计及其延伸,成功地嵌入

结合格兰诺维特本意及学者对该词使用习惯的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将 “嵌入”分为两类:一类是严格遵循格兰诺维特对嵌入内涵的界定,研究经济活动的社会嵌入性及其相关问题;另一类基于格兰诺维特的研究并结合嵌入的中文含义,将其视为要素或行为之间的特定联系(名词性“嵌入”),或为实现这一联系而采用的活动过程(动词性“嵌入”)。本文意义上的“嵌入”归属第二类,一是突出企业全球战略选择与战略延伸时应具备的主动性、全局性、动态性等战略特征,二是为了强调企业全球价值链其他节点企业的“根植”关系。 到全球价值链高端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着眼于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关系,尝试建构企业战略延伸的理论模型,以期为尚未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后发企业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首先,文献梳理表明,国内外学者对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企业升级系列问题的研究,切入点大体一致,大多建立在后发工业国或后发企业发展落后这一基本事实,认为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向上攀升是企业产业升级的唯一出路。但研究对象的层次、范畴则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国别、产业企业顺次的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需要指出,除产业集群升级研究外,学者们并没有严格遵循“企业升级企业层面”、“产业升级产业层面”这一逻辑,而是交替或不加区分地使用国别、特定区域、某一行业对嵌入问题进行探讨,因而造成嵌入主体、聚焦层面与案例区域或属性的紊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针对性。

其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后发企业相比,中国后发企业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存在更为复杂的竞争形势与情境。 例如在起步时间上,中国传统制造企业后发赶超起步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而国外企业升级理论的研究对象往往集中于早于该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 非常明显,由于起步时间滞后,中国后发企业不仅要接受美日欧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的主导,而且同样也面临来自韩国、新加坡等国企业竞争压力。此外,学术界往往认为,后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时间较晚,并且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但从实践领域来看,中国家电、服装、计算机制造等行业发展迅速,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即便是在发展初期,正是因为时间滞后带来的后发优势,有些企业也与一般意义上的后发企业有着明显不同——它们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基础,在跨国经营方面积累了实力与经验,并且有着强烈的沿着链条继续升级

需要强调,通过我们的文献梳理与实践调研,中国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努力中,跨链升级极为少见。 的愿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着眼于中国这些已经具有一定实力的后发企业,揭示其沿着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的具体过程与内在机理。

最后,已有针对后发企业全球价值链问题的研究中,多为被动、策略性思维,鲜有企业顶层设计、战略问题的探讨。如在升级模式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大多持这一逻辑:首先通过对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梳理,归纳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将其适时加装到企业发展的相应阶段。不可否认,这一逻辑能够帮助企业迅速厘清全球价值链及链上节点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而简化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困惑。但遗憾的是,由于模式研究具有明显的“事后追溯”特征[2],企业是否可以将已有模式作为自身未来选择,以及企业如何动态调整这些模式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同时在实践中,当今后发企业被动接受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做法越来越少,依靠主动战略设计挑战跨国企业、与其互动的案例越来越多,战略企业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