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例双侧原发性乳癌的预后因素

【摘要】 目的 探讨双侧原发性乳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天津市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2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22名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8.73%、69.09%。 sBPBC的生存率总体较mBPBC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 第一侧淋巴结阳性结果、第二淋巴结阳性结果、 第二肿瘤大小、第二组织学分级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的生存率相似。第二肿瘤≥5cm,双侧淋巴结阳性预后差。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肿瘤大小和第一侧、第二淋巴结阳性同是影响预后因素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乳癌预后分析生存率

Prognostic of 222 Case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and prognosis analyze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22 patients with BPBC, admitted t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from March 1972 to December 2003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n prognosis factors. Results 5year and 10year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of BPBC were 78.73% and 69.09%.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of sBPBC(Synchronous BPBC, sBPBC) is lower than mBPBC’s(Metachronous BPBC, mBPBC),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status of bilateral lymph node of and tumor size of secondary cancer affect the survival of BPBC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survival rate of sBPBC is similar to that of mBPBC.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negative lymph node of two sides and tumor size<5cm of secondary cancer are better than those with positive lymph node and tumor size≥5cm.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umor size of secondary cancer and lymph node status ofbilateral breast cancer are prognostic factor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Key words:Bilateral breast cancer;Prognostic analysis;Survival Rate。

0 引言。

由于乳腺是受雌激素作用影响的对称性靶器官,两侧都有发生癌的可能性,而且一侧乳腺患病后,对侧乳腺成为唯一的靶器官,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即有单侧乳腺癌的病人有很高的风险发展为双侧乳腺癌。Donovan[1]通过研究发现一侧患乳腺癌后,对侧乳腺再发生新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5倍。Pomerantz等[2]报道,一侧乳腺癌患者其对侧发生癌变的机会是普查中妇女的2~7倍。随着乳腺癌检诊技术的进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患者单侧乳腺癌术后生存期普遍延长,在一侧乳腺癌治疗后对侧乳腺发生癌的机会也在增加。双侧原发性乳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BPBC)的发生率在国内的报道多数在2.1%以下[3],最高的4.97%[4]。目前在国内关于原发双侧乳腺癌生存率的报道相差很大,并且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的研究结果,尚缺乏较大宗病例资料支持的较长时间随访观察的多因素分析的系统化研究。为此,我们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222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了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972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癌乳癌患者222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6~95岁,中位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7.27岁。生存年限是从第二侧手术日开始计算,直至死亡、复发、转移或最后随访时间。在两次乳腺癌时间间隔的计算上,以第二次入院日期至第一次手术日期的时间间距为准。

1.2 病例纳入标准。

(1)两侧均已手术。(2)两侧或第二侧须查见原位癌的成分,即小叶原位癌或管内癌成分。(3)第二侧发生于第一侧治疗后五年以上,且无其它远处部位转移,亦考虑为原发性病变。(4)组织类型:两侧乳腺癌组织类型完全不同。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分组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并做LogRank检验。

2 结果。

2.1 发生率。

截至2003年12月底,在肿瘤医院同期收治的20 308名乳腺癌患者中发现了222例BPBC患者,BPBC患者的发生率为1.09%,其中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癌 (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sBPBC)69例,发生率为0.34%,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癌 (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mBPBC)153例,发生率为0.75%。

2.2 生存率

随访至2006年4月初, 49例因肿瘤死亡,49例发生远端转移。随访时间最短为51天,最长为7520天,平均为2059天。 总死亡率为22.07%,BPBC患者累积生存率见表1。sBPBC和mBPBC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见表2。表1 222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累积生存率(略)表2 sBPBC和mBPBC患者累计生存率比较(略)。

69例sBPBC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993天,153例mBPBC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041天,Log rank统计值为1.01,P=0.3157。从表中也可以看出sBPBC的生存率总体较mBPBC的差,但无统计学意义。

2.3 预后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对患者生存结果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摘录如表3。表3 对患者生存结局的Cox回归单因素分析结果(略)。

2.3.2 分组的预后比较。

将在单因素分析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第一侧淋巴结阳性第二淋巴结阳性第二肿瘤大小、第二组织学分级,进行分组,用KaplanMeier法进行累计生存率的比较,见表4。表4 累计生存率分组比较情况(略)。

第一侧淋巴结阴性组的预后好于淋巴结阳性组;第二肿瘤<5cm组的预后第二肿瘤≥5cm组好;第二淋巴结阴性组的预后好于淋巴结阳性组;组织学Ⅰ~Ⅱ级组的预后组织学3级组好。

2.3.3 多因素分析

将在单因素分析时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第一侧淋巴结阳性第二淋巴结阳性第二肿瘤大小、第二组织学分级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前进法拟合主效应模型。最终进入效应方程的变量及其数值见表5。表5 死亡结果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略)。

但是,因为组织学分级的检查是近几年在开展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并没有此项检查,此因素的缺失值较多,因此当带入第二组织学分级进入多因素分析时,有效的病例仅有87例。如果不带入第二组织学分级结果,有效的病例为206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6。表6 死亡结果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略)。

根据多因素分析(1)的结果,拟合BPBC患者的生存模型为:h(t,x)=H0(t)exp(0.281X1+1.301X2);X1:第二肿瘤大小;X2:第二组织学分级。

根据多因素分析(2)的结果,拟合BPBC患者的生存模型为:h(t,x)=H0(t)exp(0.666X1+0.167X2+1.007X3) ;X1:第二淋巴结阳性;X2:第二肿瘤大小;X3:第一侧淋巴结阳性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