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0例治疗体会

[论文关键词]血栓脉管炎;辨证分型脱疽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血栓脉管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体会。

方法:将10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利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症治疗

结果:按中医脱疽”四种分型对症治疗,效果明显。

结论:脱疽是以通络化瘀为要诀。

气虚寒凝而致血脉不通者则补气温经、散寒通络;血脉淤滞者则活血化瘀;热毒壅堵血脉者则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气血虚者则大补气血,增水行舟。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侵犯四肢中小动静脉血管的炎症和闭塞性病变。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痛及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脱疽”的范畴。

早在《灵枢——痈疽篇》中即有“发于足趾,名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

急斩之,不则死矣”对此病的描述。

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中医的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疗法对本组100例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认为其病因是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以初起肢冷麻木,间歇跛行,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

1.1病例选择   笔者选择2005~2007年的100例患者,其中,住院患者68例,门诊患者32例;男性71例,女性29例;年龄20~30岁63例,31~49岁37例;职业:工人45例,农民27例,干部28例;发病诱因:吸烟兼冻伤53例,寒冷13例,吸烟15例,吸烟兼外伤9例,寒冷兼外伤10例;发病部位:左足52例,右足24例,双足12例,手足9例,单上肢兼下肢3例;病程:1年76例,2年11例,3年9例,5年以上4例;分期:Ⅰ期13例,Ⅱ期39例,Ⅲ期48例。

1.2临床分型   闭塞性脉管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Ⅰ期,局部缺血期43例;Ⅱ期,营养障碍期36例;Ⅲ期,坏疽期21例。

中医辨证分为虚寒凝滞型17例,血脉淤滞型29例,热毒壅盛型36例,气血两虚型18例。

1.3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治疗

3个月为一疗程,多者可2个疗程

在选取的临床病例中,通过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病变动脉的形态并可直接读出血管的直径和流速,通过观察血管壁及血流情况作出诊断。

同时,凝血功能测定,对皮肤颜色泛红试验阳性及触摸皮肤温度低对临床诊断具有帮助意义。

中医分型治疗方法如下:   1.3.1虚寒凝滞型证见足凉麻木,抽痛,跛行,足趾压之回血缓慢,足背动脉摸之细弱或不清。

气虚乏力,面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或迟。

治用补气温经、散寒通络之法。

中药方剂:黄芪50g,当归30g,红花、丹参、牛膝、地龙、肉桂各20g,附子10g。

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丹参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1.3.2血脉瘀滞型证见足或者手凉麻木,色青紫或苋白,痛。

压之回血缓慢,皮肤粗糙,毫毛稀少,趾甲增厚或变形,足背动脉不清,踝动脉细弱或消失,面色微红,舌质暗红有瘀斑或有瘀点,舌苔白,脉沉涩。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药用:当归、赤芍各50g,牛膝、红花、丹参、鸡血滕各30g,地龙、甘草、桃仁各10g。

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丹参注射液取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1.3.3热毒壅盛型证见足或手指溃烂或干枯,夜间疼甚,抱膝而坐,彻夜不眠,足趾溃烂有腐肉不脱,足或手色紫暗,皮肤粗糙,趾甲增厚或变形,足背动脉摸不到,踝动脉摸不清,并伴发烧,口干渴,面红,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绛或厚腻,脉洪数。

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法。

药用:金银花100g,玄参50g,当归、赤芍各40g,全蝎5g,蜈蚣3条,甘草10g。

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加服通塞片口服,日2次。

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中滴注,日1次,10~14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3~4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可间隔5~7d,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连续使用2个疗程

1.3.4气血两虚型证见足凉麻木或青紫苍白,或溃久不愈,夜间疼甚,趺阳、太溪脉不清,皮肤粗糙,足色紫暗,趾甲增厚,溃口淡白,脓腐不脱,疼痛难忍或有臭味,重者肌肉萎缩。

气虚无力,面容憔悴微白,胃纳不佳,心悸气促,畏寒自汗。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缓。

治疗用大补气血,化淤解毒之法。

黄芪50g,当归40g,党参、红花、丹参、金银花各30g,熟地、白术、甘草各20g。

水煎服。

日1剂。

脉络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

同时用丹参液限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外关穴进行穴位注射,日1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