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发展及应用

摘要:大黄牡丹汤乃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有效之良药,本文旨在描述大黄牡丹汤的源流发展及新的临床应用、用药注意事项,以方便医师及药师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大黄牡丹;源流;发展;应用;医药   一、名称:大黄牡丹汤。

方剂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9g] 桃仁五十个[12g]瓜子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二、源流发展:   大黄牡丹汤又名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卷中方。

大黄4两,牡丹皮1两,桃仁50个,瓜子0.5升,芒硝3合。

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共周围的炎症)。

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

此方经历代医家应用,证实是有效的,今天,我国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中所用的方药,大多脱胎于大黄牡丹汤,在本方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大量新的经验。

性能功用:大黄牡丹汤味苦性寒,属清热通里泻下剂,有消肿排脓、清热破瘀的功用。

有不少人认为本方只适用于肠痈初起、未起脓者,而对本方的消肿散结排脓之功未予肯定。

《金匮要略、》在提到肠痈的治疗时也说:“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因本方泻下剂,故其意思也就是说,脓已成就不太适宜。

但实践证明,不论未成脓或已成脓,甚至脓肿,肠痈溃烂穿孔引起阳明腑实证在适当加减化裁运用下,对不少病例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故消肿排脓之力也是本方的重要功用之一。

这点对于启发我们临床上广泛地应用本方治疗各类型和各期的阑尾炎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方义分析:   本方是针对肠痈形成的病因病理而设,中医认为“肠.痈”的病因病理属于.“湿热郁积”、“气血疲滞”,故治疗原则宜“下”宜。

“清”;本方具此性能,药味虽不多,但用药甚精确的当。

其中大黄味苦性寒,清热力猛,泻下功大,泻火凉血而清血分之热,逐疲攻积而治肠中之气血痪滞,泻肠中内困之湿毒能使里热由“下”而除,使炎症获得痊愈,为本方主药。

配伍能软坚泻下芒硝,更能荡涤肠中湿热痪结之毒。

桃仁破血,冬瓜仁祛湿,同为仁类之辈含汕质而能润肠,亦能加强大黄芒硝泻下之功。

牡丹皮凉血清热,冬瓜子清热燥湿辅助大黄清肠中之热。

桃仁破疾行滞,丹皮活血行瘀,冬瓜仁排脓散结,三药佐大黄以逐瘀攻积,使肠中之瘀血滞气脓肿包块得以消散。

简述之:   大黄+芒硝+桃仁冬瓜仁——————————泻下通便   大黄+芒硝+丹皮+冬瓜仁———————————清热解毒   大黄+桃仁+丹皮——————————————————活血逐瘀   大黄+冬瓜仁—————————————————————排脓散结   由此可见,大黄在方中占有最重要地位,从其所发挥的治疗作用来看,大黄阑尾炎确是一味面面俱到的不可缺少之药。

四、解毒、散瘀、通里   1.清热解毒:本方有较强抗菌作用,尤以大黄(含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及牡丹皮(含牡丹皮酮,苯甲酸)等对多种球菌杆菌均有杀菌和抑菌作用。

2.行气散瘀:有行气镇痛、散瘀解痉和消炎作用,阻断病灶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症状减轻。

3.通里攻下:增强阑尾蠕动和增大阑尾容积,改善阑尾壁血液循环,消除肠道的运动障碍,有利于解除阑尾腔梗阻,排出腔内炎性渗液,从而使局部炎症吸收。

动物实验证实,大黄牡丹汤中各药,在经肠给药时,五味药物都能引起阑尾蠕动轻度增强,其中以芒硝的作用出现得较强较快,冬瓜仁的作用最弱。

还证实大黄桃仁可使阑尾容积增大,丹皮使阑尾容积先缩小后增大,芒硝冬瓜仁则无明显影响(详见西安医学院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辑要,第一集,185页,1959)。

五、临床应用:   本方以泻疲热、消痈肿为主,但清热解毒之力不足,治疗肠痈时应按其辨证类型和病理变化,酌加银花、公英、白花蛇舌草、川株子、红藤等效果更好。

临床常用治未成脓的肠痈(相当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慢性瘀滞型阑尾炎)效果最好。

右下腹痛拒按,肌紧,压痛反跳痛、发热、恶寒,脉弦数或滑数或无发热,脉迟紧,小便无特殊变化(主要提示与尿道结石绞痛鉴别),为大黄牡丹汤的适应症。

但根据临床实践,除治疗有上述症状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外,对阑尾脓肿、急性胆囊炎等,亦收到一定疗效。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