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人口红利效应的形成和问题

摘 要 我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

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

关键词 人口红利效应;形成      一、什么是人口红利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换句话说,人口红利就是有利于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即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

在此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储蓄和投资不断增长,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二、人口红利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从三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1.高劳动参与率   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经济增长参与率高。

据统计,截至2005年1月6日,中国总人口达13亿。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为8.8亿,占总人口的70.15%。

到2003年提高到70.4%,专家预测,在未来的15年中,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都在70%左右,到2020年达到峰值。

这是世界上劳动人口的最高比例。

2.高储蓄率   适龄劳动力比重大,同时也意味着人口赡养率低或劳动力人均负担率低,即每个劳动者需要赡养的老人和孩子数量较少。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是实现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而储蓄是资本积累或投资的重要来源。

所以,高储蓄率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25%左右的高位。

央行新近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8.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60—1970年间,囊括高收入国家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储蓄率只有14.8%。

3.较高的劳动力配置效率   配置效率是相对于技术效率而言的。

技术效率是指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高,而配置效率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现存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的效率

我国工农业生产率的巨大差异为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从而使其效率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看,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劳动力人群从土地中走出来,走向城市,走向发达地区。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其中第二产业占56.7%,建筑行业占80%。

因此,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将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我国有超过1.6亿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种植业和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

即使在发生“民工荒”现象的2004年,我国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农民仍有1.2亿,占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显然,大量过剩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无疑造成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旦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就能发挥劳动力要素重新配置的巨大效应,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总之,人口劳动力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本的影响占28%,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占24%,劳动力质量的影响占24%,人口流动或要素配置的影响占21%,其他因素(如管理水平等)占3%。

研究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学者指出,这些国家(地区)的高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资本投入的增加、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和劳动力质量的改善,而非技术进步。

三、妨碍人口红利的不利因素。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