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河县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退耕还林政策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本文对退耕还林的成本效益探讨了一些问题,后续的退耕还林政策建议,对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现将从红河县实际情况来阐述本人对退耕还林的一些观点。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这项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2000年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耕还林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但随着退耕还林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我国退耕还林规定补助期限,“国家每年根据退耕面积核定退耕还林还草所需要进行补助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补助8年”,退耕还林补助期满后怎么办?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有些退耕还林农户生计会受到影响,退耕农户又会毁林开荒,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认真研究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后续政策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通过对红河县退耕还林工程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红河县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进行,至2003年红河县退耕还林也完成4万亩,现在植被恢复了,退耕农户收入增加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1 实施退耕还林的效益分析 1.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明显   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几年的实施,在水土保持、防治风沙、抑制洪涝灾害方面取得明显的生态效益。调查发现,山绿了、水清了、风沙少了生存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我县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4.1%上升为49.3%。 作文 /zuowen/ 1.2 退耕还林对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通过调查,单纯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社会效益的影响体现得不是很明显,但是从宏观层面上把退耕还林工程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分析,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传统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实施退耕还林后,传统种植业收入有所下降,养殖业收入没有变化,而打工收入明显增加,由占总收入的比例37%提高到42%,同时国家补助的钱粮直接增加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副业生产及外出务工人数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投入产出率增加。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投入产出率低的陡坡实施退耕,使农村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平缓的耕地中,提高了耕作水平和复种指数,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     (3)促进农村产业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二、三产业增长比较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2 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收入问题   退耕还林到期后,钱粮补助一旦没有了,农民收入是否下降,这是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据调查,红河县种植经济林和部分兼用林的农户收入有所增加,大部分农户收入将减少。据对70户调查测算,补助到期后与目前相比,家庭收入增加的仅13户占18.6%,家庭收入变化不大的25户占35.7%,家庭收入减少的32户45.7%,无外出务工或外出务工收入低的农户,可能出现越来越穷的情况。 论文代写 2.2 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如套种的问题、国家其他工程建设占用退耕还林地的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管理办法。在退耕还林的实践中,发现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有利苗木的生长,没有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的退耕还林地的苗木生长较差,其原因是通过以耕代抚可以促进苗木的生长,而国家《退耕还林条例》不允许兼种其他作物。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允许套种一定的矮杆作物和药材。 2.3 退耕还林的绩效考核缺乏监督机制   退耕还林的验收标准是面积。退耕了,树种了,到底有没有效益,是否达到生态保护的标准,是否有较高的成活率?所以,对于退耕还林绩效考核,缺乏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有的地方林子不象林子、竹子不象竹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户欠缺主动性与责任心。由于缺乏明细的退耕还林绩效考核指标,很多退耕农户只管拿补助,至于今后有没有收益不是自己的事。有的退耕农户公开说“如果没有收益,再改种粮食”;二是退耕户管理水平差距大。据调查红河县普遍存在高山比低山好,生态林比经济林好、经济林成活率及长势普遍较差。特别是经济林,5年后不能见成效,很难做到“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三是缺乏科技指导,退耕还林没有配套科技推广、病虫害防治和后期管护等科技项目支撑,直接影响退耕还林质量和后期效益的发挥。同时,《退耕还林条例》规定坡耕地还林地禁止林粮间作,这对经济林和兼用林后期管理很不利。大多退耕户只顾眼前利益,不注重后期管护投入,每年只被动地对退耕林木进行夏、秋两季的除草,未完成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等工作,5~8年后难以发挥其经济效益。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4 缺乏宏观指导,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  退耕还林缺乏统筹规划和市场预测,造林的时候只考虑生态改善的需求,对市场风险考虑不够。特别是经济林的种植,农户缺乏种植的主动性,种植结构趋同,如农户栽种芒果,比较单一。农户没有了收益,生计就会没有保障,没有生计保障退耕还林的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前期退耕还林的大量投入就会付之东流。如何与市场接轨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问题。 3 对策建议 3.1 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资源,无法在市场进行交易。即使存在市场,也不可能把所有愿意购买的人和从事建设的人聚集起来签订合约,其交易成本也会非常之高。因此,现实中既没有人专门支付生态费,也没有人愿意从事生态生产。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保障退耕还林实施。以流域的上下游为例予以说明,下游生态消费→支付生态税→政府转移支付→补偿上游生态生产。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应该说短期内都是没有直接效益产出的,经济林在造林后10年才开始有收益,有的15~20年左右才会有收益,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的生态林只能产生生态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因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来保障生态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3.2 退耕还助比照粮价,实行浮动补贴机制   退耕还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