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例急性蟾蜍中毒患者的抢救及护理

【关键词】 蟾蜍科;中毒;急救;护理

蟾蜍俗名癞蛤蟆,它的眼睛后面有一对大型毒腺,肌肉、骨头、内脏及卵均含有蟾蜍毒素,尤以内脏及卵毒性为剧,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1]。由于人们不当的食用和自己加工作为药物使用,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临床上有群体发病,起病急,中毒症状重,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可危急患者的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要有熟练的抢救知识和操作技术,有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现将我院急诊科1999~2005年间救治的12例急性蟾蜍中毒病人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病人中,男7例,女5例,年龄2~60岁。其中11例把蟾蜍的肉、骨头和卵用作菜煮来食用,1例作“药用”。从进食到发病时间为30~60min,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四肢及面部发麻、心慌、胸闷、濒死感、呼吸困难。查体有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心率缓慢。其中4例伴有心动过缓,4例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有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房室交界性心律或加速型房性逸搏;2例入院时呈昏迷状态,四肢冰冷,呼吸浅慢、不规则、脉搏细弱、心音低钝,心率28~33次/min,血压测不到。

1.2 治疗及转归。

治疗上给予催吐、洗胃、补液,利尿、维生素B、维生素C、阿托品、异丙基肾上腺素、心电监护、机械通气等。结果:治愈9例,死亡3例。平均住院时间为4天。

2 抢救护理

2.1 运用护理程序,迅速对病人病情作出正确的评估。

护士在接诊病人时,要及时准确地收集病史,作出评估,通过问诊及必要的体格检查,判断中毒类型及病情轻重。熟悉中毒的临床表现,凡有进食蟾蜍的病史,并出现有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心悸、心搏缓慢、心律不齐、脉搏细弱、发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头晕、头痛、口唇或四肢麻木、嗜睡、出汗、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2],可确诊为急性蟾蜍中毒。本病在基层单位较常见,护士在分诊时应能及时判断,立即安置好病人,报告医师,进行快速处理。

2.2 根据病情轻重,分类安置病人

蟾蜍中毒病人中,相当部分是一家人中毒,而病情轻重进食量的多少或(和)进食蟾蜍的部位有关,凡进食量多,进食内脏及卵者病情往往较重,应集中力量优先治疗病人,分类安置有利于人力和物力的合理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对重病人,集中在抢救室,并安排专门的医师护士进行治疗护理;分室安置还可以避免重病人抢救时或病人死亡时对轻病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3 快速有效地清除胃内毒物,减少毒物的吸收,减轻中毒症状。

快速洗胃是清除胃内毒物最有效的措施,选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彻底地洗胃,凡病人症状不明显,生命体征平稳且能配合者,先给予自饮催吐洗胃,后再予洗胃机再次洗胃病情重,症状明显,昏迷病人立即予以洗胃洗胃,对年龄小或不能配合自饮催吐洗胃的患儿,也予及时插洗胃洗胃,1~3岁选用18号硅胶洗胃管,3岁以上选用22~24号硅胶洗胃管,以保证洗胃能顺利进行,避免洗胃管的堵塞,提高洗胃效率。本组有3例病人存在呼吸困难,我们先行气管插管,后再予洗胃,保证了良好的通气和通气量,使洗胃顺利安全地进行。洗胃后口服或自洗胃管注入硫酸镁20~30g导泻,促进肠道的毒物排出体外。

2.4 配合治疗,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2.4.1 洗胃

蟾蜍中毒病人病情发展快,应边治疗洗胃。本组病人不论病情轻重,均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心律缓慢者,应用阿托品静注;特别是重病人,均在输上液后,予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护、输氧情况下进行洗胃;对呼吸衰弱、血压测不到的病人,予气管插管后再行洗胃,有利于治疗又确保病人安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