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后的职场代沟 那些烦恼不是新的

公司开会,看到有站着的领导,马上给领导让座的那一定是70后;领导站着自己也站着,领导坐着自己就不站着的,那是80后;不管领导站着还是坐着,自己先坐着的,那绝对是90后。

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有关70、80、90后之间对比的段子。

下载论文网 /3/view—4452783.htm  继70后或继续拼命或开始规划退休后的生活,80后已经欲拒还迎地被时代洪流卷入而立之年,而此时的90后已携一串网语、火星文杀入职场

就在70后慨叹与80后的代沟深邃的声音还未消散之时,80后也开始丈量起与90后之间鸿沟的深度与宽度了。

早在两年前,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80、90后职场生态调查就显示,40.5%的80~84年出生的人已经开始进入公司的核心岗位。

与此同时,90后也开始成为新一代的职场生力军。

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踏入职场,这三代人之间的鸿沟是否也越来越深。

当80后遭遇90后同事   就这样被你征服   “快点快点,电影7点半开始,票还没有换,我们要抓紧时间。

”   刘颖(化名)的同事催促着她,同事是周杰伦的粉丝,今晚,周导演的《天台爱情》上映,公司好几位跟她一样狂热喜爱周杰伦的90后都要去看电影,她们一起团购了电影票。

至于为什么将刘颖加入她们的行列。

理由很简单,凑足人数享受更多的优惠。

因为她们都知道,刘颖并不喜欢周杰伦。

距离下班还有3分钟的时候,这支由4个90后1个80后组成的团队已经在准备冲刺了,6点一到,所有人迫不及待打了卡就开始冲向地铁站。

团购的电影是在五棵松放映,从西二旗地铁站到五棵松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上刘颖跟着她们狂奔,穿了高跟鞋根本无法快速行走的她,在这支粉丝队伍里,明显是拖后腿的那个。

这让她自己忍不住感慨,跟着一群90后到底是凑的什么热闹。

85年出生的刘颖供职于一家在线网络教育公司,职位是课程经理,在这里已经工作了4年,每年她都是优秀员工,虽然会因此偶尔遭到同事的调侃与排挤,但是倒并不会影响她对工作的热情,毕竟,从上学时候她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英文老师,在现在公司里,虽然不能真实地面对学生讲课,但是她却有机会每天接触优秀教师、观摩他们的课程,偶尔也有机会通过网络跟购买公司课程的学生交流,或者帮他们解答学习难点。

“我觉得这份工作是我喜欢的,至少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收入稳定可观,请假也比较自由。

刘颖基本满意自己工作状态,而她身边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80后也都有同感,但是,从2011年开始,随着90后的陆续入职,刘颖开始感觉到了一些变化。

其中最深的感触,就是“90后真的是只为自己而活啊”!   支撑她观点的论据有很多,比如上次iPad迷你发布的时候,一位90后想买但是钱不够,于是四处向同事借钱要买,这让刘颖有点儿惊讶,因为她自己属于现在没钱就不买,而90后却是就算没钱,借钱也要买。

这种心态多少让刘颖有点儿不适应。

面对同样的工作刘颖总是习惯在自己工作完成之外顺便帮同事做点什么,但是90后却明显不同,他们只会关注自己负责的内容,超过自己范畴的东西,他们极少在意。

为此公司不得不采用一位80后搭配一位90后的模式来组建编辑团队,为的是确保工作质量。

刘颖也曾问过90后的同事,你来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居然跟网络上流传的段子如出一辙“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啊,否则谁愿意上班”。

刘颖惊讶的还有一位90后的男同事,丝毫不掩饰自己是gay的事实,不但跟女同事打成一片,还时不时的在她们面前炫耀自己跟男友的各种恩爱照。

完全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目光,他的口头禅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让胆小鬼们都羡慕去吧”。

刘颖听来的另一个有关90后的段子是,一位姑娘在跟领导请求休年假时,理由一栏写上了“寻找爱情”。

“90后更自主,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对于未来,他们没有70后的不安全感,也不像是80后有买房、买车那么大的压力,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份工作是不是给自己带来快乐。

”一位资深HR在观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90后的大胆也让刘颖感到惊讶,她带过的一名90后实习生,工作1个月,居然向领导提将实习薪水从1500元升至3000元的要求。

理由是“工作太累,公司地址又偏,自身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的薪水实现”。

这样的事情在刘颖自己是万万做不到的。

虽然她曾有过跟这个实习生一样的想法,但是在跟领导谈薪水这件事情上,刘颖觉得“自己缺乏这种胆识”,当然“这也说明90后非常自信,他们是注重个人价值、个性鲜明的一代”,事后她这样总结。

有数据调查显示,90后对自己的涨薪预期非常高,19%的90后预期自己的薪酬涨幅达到30%以上,较之其他年代公司人比例最高。

但实际情况是,在大多数公司里,90后实际的薪酬涨幅低于5%,是所有其他年代人中实际涨幅最低的。

这不仅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重要的是90后踏入职场的时间确实不长,缺乏相应经验的同时又有很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所致。

80后遇到70后领导   想要懂你是很不容易的事   “哎,知不知道郑老师的母亲昨天过世了啊?”   “真的吗,那她怎么还在正常上班?”   “又不是不知道她是工作狂!”   “唉,有她在,今天又不能早走了!”   十一假期后第一天上班,刘颖听到同事在这样议论着她们的领导

而话题的焦点郑老师,此时正在跟老板开会。

半小时后,她从老板办公室离开,通知所有员工下午一起开会,讨论十一截止年前的工作进度。

如果仅仅是从郑老师的神态,刘颖完全看不到她与平常有任何不同的地方。

郑敏(化名),刘颖所在公司的教育主管,员工当面对她的称呼是“郑老师”,私底下却被起了多个绰号,从“李莫愁”到“郑无情”不一而足。

在80后的员工眼里,75年出生的郑敏除了在工作上的拼命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认可,其他方面大家很难找到共同话题。

而在90后员工眼中,郑敏就是不会穿、不懂吃、不会玩、眼里只有工作的人。

“你不约会、不喝酒、不逛街、不叛逆、不赶潮、不追星、不撒野、不拽……因为你要学习,请问你的青春是被狗吃了么?”当刘颖看到一位90后同事的签名,瞬间觉得就是在说自己,更觉得是在说郑敏

因为她实在无法理解,一个人不管工作再怎么努力,怎能连母亲的葬礼都置之不顾。

“郑老师,你那么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终于,在一次拜访客户的路上,刘颖问出了这个她老早就想知道的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一瞬,郑敏愣住了,接着反问刘颖“你呢?”“自我价值的实现吧。

刘颖回答完之后,等着郑敏的答案。

许久,郑敏才像是总结出一个答案一样说“为了生活吧,不工作我能做什么呢”?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奶粉买不到了;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吃肉要靠票了;当我们需要信仰的时候,信仰崩溃了;当我们需要理想的时候,理想泯灭了;当我们需要精神世界的时候,生活被物欲包围了;当我们要买房子的时候福利房没有了;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变质了;当我们要生小孩的时候,孩子只能要一个了……”这是网络上流传的有关“70后的无奈”的段子。

郑敏觉得简直就是在说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忙着的似乎只有生活,如果一定要再挖一挖她那么拼命的原因,据刘颖得来的小道消息“郑老师有公司一部分期权”。

职场中,公司能提供什么样的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了影响公司人选择一份工作时的主要原因之一。

简单的餐补、交通补贴已经不能满足眼下公司人的要求了,尤其是一些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较高要求的人。

一份来自猎头公司科锐国际的调查报告显示,70后对公司福利的“野心”最大,他们最期待拥有的前三项公司福利分别是财富类福利计划、股票期权和补充公积金。

80后感受到了来自“成家”的压力,补充公积金或住房补贴成了他们最期待拥有的福利之一。

而90后最期待拥有的前三项福利却是旅游项目、住房补贴和福利年假。

不同年代的成长背景和生活需求,使得员工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需求。

万科有高层曾感叹:“遇到80、90后,我十几年的管理经验要清零了!”有些企业管理者开始患上80、90后管理恐惧症。

因此,为适应80、90后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企业 CEO及管理层都在学习如何转变管理理念和认知方向。

那些边缘人   属于哪个年代不重要,知道要什么才重要   “我们生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我们看到过粮票是什么样子,我们唱过‘我们是害虫’、我们看过《蓝精灵》、《黑猫警长》,我们跟伙伴们一起玩过跳橡皮筋翻纸牌,我们有幸躲过了计划生育,也有幸赶上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

我们不明白90年代的人在想什么,我们的心灵似乎更接近于70年代我们有着70年代的心境,也懂得80年代的流行,我们,到底属于哪个年代?”   这是豆瓣上一个名为“70末80初”的小组的帖子。

类似这样的小组还有“80末90初”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成长在一个年份交接的年代,他们常常迷惑于要把自己归结于哪个群体。

王博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他不像是刘颖以及她的同事们,被70、80、90后的标签划分得层次分明。

89年出生的他,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被归结到哪个群体当中。

在北大东门看到王博的时候,他穿着颇具时尚感的韩版毛衣,进出门都比较绅士地让女士先行。

他的行为透露着80后的稳当,他说话的语速又有着90后的活跃与灵动。

“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于80后还是90后。

”王博说。

王博只有一年的工作经验,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成长最大的时段就是在这一年。

从新闻专业毕业他先去了南方报业实习,之后进入一家广告行业的杂志社担任记者。

他很感激自己所在的平台,因为在这里他采访到了自己曾经最想采访的人,比如罗永浩,他也做了自己想做的选题,对于每一次采访他都会很认真地跟比自己年长的同事交流,也会在整理录音的时候反思还有哪一块是可以继续改进的。

他的踏实和好学常被自己同事认为“不像是一个90后的作风”。

但是,面对选题角度的创新,层出不穷的新点子又会被同事觉得“这种创意是只有90后才能有的”。

而他辞职考研进入北大继续攻读新闻系的决心,又被同事议论为“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稳妥80后”。

“我觉得这种贴标签的事没有任何意义,无论被认为是80还是90后,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了解自己

”这是王博的观点。

事实上,在这个习惯了标签的年代,70后、80后,90后不过是以时代为背景对人们生活环境的统称。

而一个人性格的发育与人生的境遇是受家庭、个人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来。

弗洛伊德更是认为一个成人的人格问题,追根溯源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原因。

所以,无论面对职场还是生活,我们都无法简单地用几个词语来给一个时代的人定义。

但是,很多时候小人物的命运反映的是大时代的变革。

70、80、90后三代人,共同面对职场时候我们希望看到的,依旧是一个充满冲突却又拥有秩序与乐趣的生活。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