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电影:《我叫刘跃进》打响了】我叫刘跃进电影

图书畅销40万册之后,电影《我叫刘跃进》全国公映,以往是图书搭影视的车,到《我叫刘跃进》这儿,因为有刘震云这张作家牌,影视搭了作家的车。

第一批观众说看了《我叫刘跃进》没笑。

因为它既不是国内观众早期习惯了的冯小刚慢节奏的“蔫坏”,也不是《疯狂的石头》类的一批小成本喜剧的“恶搞”。

《我叫刘跃进》谁都不像,它为国内喜剧电影提供了第三种风格,那就是冯小刚、宁浩之外的“刘氏幽默”。

90分钟的电影,使用了1630个镜头,《我叫刘跃进》的快节奏,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有些应接不暇,一些笑声尚噎在嗓子里,又一个笑料接踵而至,这的确需要观众幽默、尤其是话里有话的刘氏幽默,具备敏感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最好是看过图书之后再去看电影,这样就会了解,刘震云和《我叫刘跃进》的导演马俪文,为什么会心照不宣地用快语速和快镜头来说故事了。

《我叫刘跃进》的表演是绝对成功的,片中扮演刘跃进的李易祥的喜剧天分在《鸡犬不宁》里就得到了呈现。

但“刘跃进”这个角色,才给他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间。

片中,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被逼债、抢包、绑架、殴打……几乎所有倒霉的事都摊到了他头上。

这个一根筋的厨子,即便被一连串的打击碰得头破血流,也近乎偏执地坚持着“生命可以丢,利益不能忘”。

电影对刘跃进这个人物的夸张表现手法,恰好是对底层草根生活最真实、最朴素的反衬。

喜剧电影中融入批判精神,向来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么做,要么把电影搞得不伦不类,要么使电影走向喜剧的反面,让观众无所适从。

《我叫刘跃进》有着诸多商业方面的考虑,但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商业电影――即便导演已经将它尽可能地娱乐化起来,但刘震云的批判意识仍然通过台词带入到了电影里。

先不说《我叫刘跃进》的故事是否引人入胜、出人意料,但它的台词绝对算得上精彩,“我给顺义老李送潲水,来回百里公路,才赚十块钱,他们轻而易举就收这么多钱,这是人吗?狼啊,吃人啊!”“啥叫敲诈,绑票才叫敲诈,一个东西,一人要买,一人要卖,那叫生意!”类似这样意味深长的台词贯穿整部电影,它能令观众得到很多电影之外的收获,观众和创作人员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共同拥有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快意。

从营销方面看,作为“作家电影”,《我叫刘跃进》算是打响了。

《我叫刘跃进》有对电影新类型的探索,有对电影新潮流的借鉴,同时又给商业电影注入了深邃的东西。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