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800字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出发促进性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王工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心理学校咨询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生涯发展辅导、教师心理卫生等,教授学校心理卫生、咨询技术、学校咨询教育心理学等多门课程,著译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学校咨询》等,目前承担课题有“学校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探索”等。

当前我国青少年受到的性健康教育相当匮乏和不完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而如何从青少年身心整体发展的视野认识性健康教育的内涵,以及如何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学生性健康水平,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无论从个体和社会层面看,性都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既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内容,也涉及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及法律的意义。

性健康的内涵当然也就十分丰富。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

[1]性健康则是指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

它要求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性和性关系,能够获得安全和愉快的性体验,而没有胁迫、歧视和暴力。

澳大利亚健康服务网络HealthInsite则提出,“性健康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理解青春期、怀孕及老年期身体、社会与情绪方面的变化;保护自己及他人的性安全;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2]   性健康教育应该是贯彻人生全程,并且应当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

本文关注的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因此本文所称的性健康教育其范围也是学校性健康教育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目的,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按照英国PSHE课程的阐述,“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性与关系方面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3]国内也有学者强调,“性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了解异性,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男人和女人”。

[4]综合多方面观点,我们认为性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既包括防止不健康性行为,以符合卫生安全、伦理和法律的要求,也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

具体说,前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认识过早性行为的弊端、无安全措施性行为的危害、未婚生育的风险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等,后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加强性别角色的认同、了解性活动在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学会承担责任和尊重他人等等。

学校教育中,它涵盖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生物生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社会和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由于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性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就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

本文试图对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做初步的分析。

性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越来越多青少年过早开始性行为,且多缺乏安全措施,导致性疾病传播和意外妊娠增加,青少年受到性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

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性健康教育,有效地减少这些负面现象的发生,然而任何促进健康的行动,都应该坚持三级预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素质教育,二是针对有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风险的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三是对已经遇到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补救性的干预。

性健康教育的任务,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二是对一部分具有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三是对少数出现不健康性行为或受到侵害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使伤害最小化。

在以上各个层面,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当中,有很多内容对形成性方面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建设性作用。

例如,如何在做出行为选择时理性考虑长远需要,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冲动,如何发展和异性的健康友谊等。

促进发展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而在自我了解自我接纳的主题中,性心理发展本身就是其重要部分,学生的自我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从整体上对不健康性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事实上,如果性生理和性道德方面教育能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到一起,有可能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贴近自己的需要,而更愿意主动接受。

其次,对部分存在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二级预防工作可以发挥很大作用。

一是识别风险较高的学生群体。

根据已有研究,“学生中引发不健康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1)已发生其他不良行为,如吸毒酗酒、频繁违纪等,其自控力缺乏,并往往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2)长期学业不良,对前途缺乏信心,可能为排解压力寻求刺激;(3)家长关心与支持不够,或对学生期望过度与监管过严,容易过度依赖于异性关系,从中寻找慰藉;(4)与个别有不健康性行为学生有密切的同伴关系,出于模仿或同伴压力,较可能尝试;(5)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紧张,在学校中比较孤立,对学校持排斥态度,积累较多愤懑情绪又无处发泄等”。

[5]二是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比如对学业不良的学生,一方面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挖掘自身潜力;另一方面帮助其探索未来职业方向设立合理的目标,同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

对面临同伴压力的学生,训练其决断力,使其学会肯定而有效地拒绝他人等。

在方法上视情况可以运用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再次,对于身心已受到直接伤害的少数学生心理援助是必不可少的。

生理方面问题应对的指导和转介(如终止妊娠)可以由校医等提供,而面对重大变故适应(对意外妊娠)或创伤后应激(对性骚扰或侵害)等问题,则需要心理教师的咨询帮助。

对于极少数可能涉及性方面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心理教师的鉴别和转介,更是必不可少。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涉性问题的学生不大愿意求助,身心两方面的问题能在同一位专家那里得到帮助是更有益的,心理教师如能够扩展生理和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则可以胜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对家长的辅导改进家庭教育,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性健康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首先性成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差异大,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上的需求差异也大,学校要照顾这些个体差异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其次,就性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需要以很密切和有安全感的关系做基础。

家长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教育,让孩子随时主动了解需要的知识和可参照的经验,是再理想不过的性教育方式了。

然而,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性方面的指导时感到非常艰难,有的甚至完全回避,任由孩子“自然成熟”。

针对此现状,学校性健康教育可以先从家长抓起。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的活动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孩子交谈的一些方法,传授给家长,时间上可以比学校的有关课程开始更提前一些。

国内一些地区如杭州市在这方面就做出过有益的实践,“对家长的辅导、性健康教育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结合的。

例如亲子沟通,这是家长较为普遍缺乏的技能,虽然教育的意图不错,但家长单向输出缺乏倾听共情的方式往往引起孩子排斥,或对家长把自己封闭起来”。

[6]在性问题上的交流当然就很困难。

亲子沟通能力的培训会显著提高家庭性教育的质量。

对于少数家庭关系疏离或冲突严重的情况,则可能需要家长学生共同参加家庭咨询,家庭关系的改善将减弱上面说的学生健康性行为的风险程度。

至于为受伤害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也需要对家长作必要的宣传介绍,提高孩子和家长的求助动机。

此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同伴咨询,在性教育中也有独特作用。

对于性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特别愿意从自己的同伴处获取知识和情感支持。

而对提供咨询学生的选拔、培训和督导等,有许多专业性的工作要做,需要心理教师与生理教师的合作。

自学也是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设计提供符合学生搜索习惯的性教育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时避免过度沉溺等,也都是心理教师可以有作为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在思路上有一致,在实施上有合作。

学校教育实践中,二者加强融合很有必要。

更进一步,对整个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整合,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美国的《学校健康》杂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一个专辑,讨论全面的学校健康概念,其提出的“全面的学校健康计划,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咨询学校心理学、学校―社区合作、体育教学、学校饮食服务及教工健康服务”。

[7]全面开展学校健康计划不仅将促使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健康行为、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也会改善学习状况,提高学业成就。

这样的思路是颇值得我们参考的。

在我国,教育部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并列为健康教育的内容领域,同时也强调了在实施上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作。

全面健康教育的概念有了初步体现,但在实践中,如何从课程设置、服务体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推进,则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题目了。

参考文献:   [1]李茂.英国加强中小学性教育[J].教育,2010(9):60—61.   [4]古晓.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性科学,2006,15(4):32—36.   [5]Karen Bogenschneider,Risk—Focused Prevention of Early Teen Sexual Activity: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R].Wisconsin Family Impact Seminars Briefing Report,Wisconsin,1996:10—27.   [6]韩似萍.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性健康――杭州市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2005(4):74—76.   [7]Diane D. Allensworth,Lloyd J.Kolbe.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Program: Exploring an Expanded Concept[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1987,57(10): 409—4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张莉婧)。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