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旋髂浅血管蒂腹股沟骨皮瓣移位修复手部骨皮肤缺损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带旋髂浅血管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病例资料来源于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

研究组患者实施带旋髂浅血管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术,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带蒂腹部皮瓣手术修复术,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皮瓣外形臃肿、皮瓣面积及皮瓣蒂部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带旋髂浅血管蒂,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手部,骨皮肤缺损   伴随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步伐在迅猛前进,带来的手部皮肤缺损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1],手部修复一直是手外科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皮瓣转移、移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措施。

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血运丰富,失败风险低,对保护重建器官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为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效果,我院现研究了采用带旋髂浅血管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手部皮肤缺损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50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34.1±4.5)岁,受伤原因:20例工业机械伤,15例车祸,10例砸伤,5例其他受伤。

合并损伤:合并神经损伤15例,合并指骨缺损17例,合并掌骨缺损21例;研究组患者50例患者,年龄16—44岁,平均年龄(32.9±4.2)岁,受伤原因:22例工业机械伤,16例车祸,9例砸伤,3例其他受伤。

合并损伤:合并神经损伤14例,合并指骨缺损16例,合并掌骨缺损22例。

两组病患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资料方面相比,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清创伤口、抗感染等。

研究组患者带旋髂浅血管腹股沟皮瓣移位修复

选择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将旋髂浅动脉具体位置探查清楚,按照掌骨缺损面积、创面形状画图标记,再次创面清创臂丛、腰麻下部位,切取髂骨、皮瓣,将骨蜡在骨缺损面涂抹均匀。

然后缝合骨皮瓣蒂部皮肤成皮管,包绕屈曲髋关节,旋髂血管束,最后缝合供区创面

对照组患者则采取带蒂腹部皮瓣手术修复术,按创面外形、大小设计皮瓣皮瓣掀起后,皮瓣转移覆盖创面,通常不将蒂部缝成管状,缝合供区后,受区创缘缝合覆盖蒂部。

1.3疗效指标   依据改良Prolo功能进行评分,从功能、疼痛、服药情况及劳动能力4个方面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最低分4分,最高分20分,其中17—20分为优,13—16分为良,9—12分为可,4—8分为差。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参考文献:   [1] 侯春林. 手部皮肤缺损皮瓣修复[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02):67—68.   [2] 赵晓航,胡德锋,孙艺,等.?皮瓣修复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01):64—66.   [3] 陈增刚,吴灿,黎明,等.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09):1129—1131.   [4] 陈雪松,肖茂明,王元山,等. 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前臂后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1):40—42.   [5] 王谦,刘光军,高志刚,等.?髂腹股沟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背和前臂软组织缺损[J]. 实用医药杂志,2012,29( 11):987—988.   [6] 官士兵,孙文海,李淑媛,等. 髂腹股沟皮瓣联合股部皮瓣带蒂瓦合移植在手部大面积套脱伤治疗中的应用[J]. 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02):81—83.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