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中的美少年】 美少年,中二病

19世纪中期,正值欧洲艺术从巴洛克走向工艺美术运动,特别是先拉斐尔派的出现,同时引起各区域性的画派产生,甚至还有画家从事藏书票设计。

在不到香烟盒大的画面中,仿佛看到一幅挂在墙面上的画。

从此我们在方寸之间,可以告别过去繁琐的纹章,和具有修道院色彩的藏书室的图案,转向与大自然结合的画面;并且有为数不少的成名的画家投入。

爱德华・冯・盖卜哈特(Eduard von Gebhardt),1838年6月13日诞生于艾斯特兰德的圣约翰尼斯,父亲是一位神职人员。

盖卜哈特日后成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画家,尼德兰大师的艺术给予他很大影响。

1860年,他来到杜塞尔多夫,1874年成为当地学院的教师。

藏书票设计只是盖卜哈特的副业,可能只是在创作巨型油画之余的消遣,却为后世无法购买他的大幅作品的收藏家,留下类似质量的藏书票作品

他死于1925年2月3日,享年87岁。

画面里的美少年(见封面),仿佛是《亚瑟王之死》中的特里斯特拉姆(Tristram),著名的圆桌骑士之一。

他代替叔父康沃尔国王马克迎娶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Isolde),事实上伊索尔德也爱着特里斯特拉姆

但是特里斯特拉姆曾经杀死她以前的未婚夫,爱恨交加之下伊索尔德准备毒酒,要和特里斯特拉姆同归于尽。

好心的侍女却把毒酒换成增进爱情的药酒特里斯特拉姆因误食爱情药酒,而与叔父马克国王的妻子伊索尔德相恋。

图中是否是特里斯特拉姆在晕倒之前的挣扎,在山林里狂奔之后,拿起贝壳在溪流边舀水而喝想办法冲淡药酒让他自己清醒?我不敢肯定。

但是这段爱情故事,成为欧洲许多文艺作品的题材,如被瓦格纳改编成三幕著名的歌剧,更可以显示盖卜哈特的艺术造诣。

盖卜哈特通常采用当时流行的凸图版(Klischee),不过也许是他的作品尺寸比较大,也采用照相凹版,两种印刷技法各有千秋。

从这款采用后者印制的藏书票,应该更能表达大自然的光线。

诸位不要以为是照相凹版,就不值得收藏;拜劳斯的作品,包括藏书票,大部分是采用照相凹版

后来照相凹版发展成照相雕版,一度使用于印制钞票和高级画册上。

现在因成本太高,已经很少有人采用了。

1909年,科纳德・魏曼(Konmd Weyman)在《藏书票及实用版画》中写道:“这些小图画最多也可能只是更大型的彩色画作的复制。

”相比之下,对19世纪藏书票颇有研究的沃尔特・冯・祖尔・韦斯腾(Walter yon Zur Westen)。

盖卜哈特的评价更加积极些,他将盖卜哈特称作“最具有德国气质”的艺术家,并称他的藏书票“充满真情和感性”。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