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 对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中应用布拉酵母菌辅助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 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利用布拉酵母菌进行辅助治疗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胆红素日均下降值。

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后3 d和肉眼见黄疸消退时的胆红素水平(160.6±12.1)、(152.4±11.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21.4±14.2)、(212.4±14.9)μ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布拉酵母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ki.11—5547/r.2018.01.069   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提升, 造成皮肤和黏膜组织出现了黄染的情况。

在当前临床中高胆红素血症比较常见, 但是其对于新生儿的影响比较大, 会造成新生儿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因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前期就进行有效的治疗, 从而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伤害[1]。

本次就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中应用布拉酵母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5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   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入选新生儿临床病症均符合高胆红素血症, 并且经过确诊无误, 无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 且均未经过换血治疗

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

观察组中,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0~36 d, 平均年龄(27.3±3.1)d;平均出生体重(3026.2±   375.4)g;致病原因:感染20例, 围生因素8例, 溶血病   10例, 颅内出血11例, 头颅血肿8例, 其他病因3例。

对照组中, 男35例, 女25例;年龄22~36 d, 平均年龄(28.2±2.6)d;   平均出生体重(3105.2±381.6)g;致病原因:感染22例, 围生因素6例, 溶血病8例, 颅内出血13例, 头颅血肿9例, 其他病因2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出生体重、致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即退黄治疗, 利用光疗箱照射出蓝光, 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对照射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常规为持续照射24 h, 然后间歇性的休息, 保证时间达到8 h[2]。

配以3~5 mg/(kg?d) 酶诱导剂。

对于溶血的患儿需要利用1 g/(kg?d)人血白蛋白进行治疗, 连续治疗3 d;如果患儿出现代谢紊乱则要对其补充葡萄糖;对于患儿的感染需要利用抗感染治疗[3]。

观察患儿在此基础上利用布拉酵母菌散剂进行辅助治疗, 1次/d, 125 mg/次,   并补充维生素B2。

两组患儿治疗患儿的血清胆红素   0.05);观察治疗后3 d和肉眼见黄疸消退时的胆红素水平(160.6±12.1)、(152.4±11.6)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221.4±14.2)、(212.4±   14.9)μmol/L, 差异均具有统计?W意义(P参考文献   [1] 王素梅, 李雪飞, 黄瑞茶, 等. 茵栀黄颗粒和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 2014(15):2286—2287.   [2] 成红霞, 刘向明, 王文静. 布拉酵母菌配合捏脊治疗窒息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 39(9):808—811.   [3] 吴朝波, 张宝莹, 詹艳妮, 等. 布拉酵母菌(亿活)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医学信息, 2014(33):51.   [4] 方壮顺. 布拉酵母菌散剂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探讨. 医药前沿, 2014(6):182—183.   [5] 吴利芳. 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的高胆红素血症135例疗效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 2014(17):136—137.   [6] 刘艳芳. 布拉酵母菌散在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 大家健康旬刊, 2016, 10(8):149—150.   [7] 李晓云. 口服亿活(布拉酵母菌)对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2):85—86.   [8] 殷爱云. 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实践, 2015(2):105—107.   [9] 周志宏. 布拉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3):107—108.   [10] 焦显科. 蓝光治疗联合布拉酵母菌治疗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9):57.   [收稿日期:2017—09—1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