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还是退路_不留退路,才有出路

大学=埋没篮球才华,进青年队:失去受教育机会,这两个尚待论证的等式就像两道门闩,将许多有篮球天赋的青少年关进一个小院。

在国外,运动员只有职业业余之分,但在中国,你很难用这种分类标准给青年队在训球员定位,说他们是职业球员吧,大多数人的年龄都在18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雇佣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违反劳动法;说他们是业余球员吧,他们又是专门从事篮球运动,而且领取一定数额的工资或报酬的一群人。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很多青年队球员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能够成为真正的职业球员是每个人的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大多数青年队球员最终将成为真正的业余球员,而当篮球不能成为一种竞争优势的时候,他们很难进入任何一个就业领域。

只有受教育才能改变这种结局,学历和专业技能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但是先打球后读书还是边打球边读书,结果又不一样。

早期专业化是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10来岁的小孩,身体刚开始发育,就被选到体校、青年队当做专业人才培养,有人说这是拔苗助长,认为这个年龄段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个性,锻炼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的黄金年龄;有人说这是隔离培养,认为这同样是一个培养运动能力的生理敏感期,应当尽早从“大田作业”转移到“实验基地”。

不管怎么理解,在这种模式下,上大学是一条退路,那些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又没有打进职业队的青少年要想占有和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困难。

只有把大学当做出路,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CUBA的存在对于中国篮球的意义,这个完全植根校园的联赛不去解决存量的问题――过去和现有的青年队在训球员不许参赛,而把目标放在增量上面――让更多的青少年实现“打篮球,上大学”的梦想,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成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新局面。

作为首届李宁CBA—CUBA青年篮球四强对抗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篮球协会一直把CUBA联赛青年联赛的并轨建设做为改造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施力点,双方都在积极清除体制障碍和技术性问题,有理由相信,大学成为真正职业球员出路的那一天并不遥远。

广东宏远青年队夺冠      广东宏远青年男子篮球队捍卫了中国职业篮球青年近卫军”的荣誉,在日前落幕的首届李宁杯CBA—CUBA青年篮球四强对抗赛决赛中,以86:68战胜大原理工大学队,夺得男篮冠军。

大原理工大学队获得亚军。

女篮冠军则被华中科技大学队夺得。

在决定三四名的争夺战中,CUBA卫冕冠军华侨大学队以74:67击败山东科技大学队,获得第三名。

八一青年队、武汉理工大学队、上海青年队和山东金斯顿青年队分列五至八名。

女篮决赛中,华中科技大学队以68:67险胜辽宁青年女篮,获得冠军;广东青年队以87:85战胜天津财经大学队,获得第三名。

青海师范大学、八一青年、沈阳军区青年和中国矿业大学队分列五至八名。

本次比赛参赛的CUBA球队是联赛的前四名,而CBA的青年队则是2005年冬训成绩排位的前四名。

编辑/张 澍。

3 次访问